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村干部职业化的利与弊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4日   06 版)

      村干部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必然前提是不再能兼职家庭产业。过去村干部不脱产,误工补贴多少不是问题,现在全脱产当村干部,工资高低就成为关键,太低就没有人来当村干部了。

      中部某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村支书(一般兼村委会主任)工资与乡镇副职干部同等,大概每年村支书可以拿到3.5万元工资,比过去每年一万多元误工补贴高得多。不过,因为财政能力不足,该省只能提高村支书报酬,其他干部报酬没有提高。结果,在村支书没有提高报酬时,村干部报酬相差不大,村里工作是由村支书领着村干部完成的。现在村支书报酬比其他村干部加起来还多,村里工作往往成了村支书一个人干,其他村干部在一旁看。因此,各地顺理成章地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合村并组和干部相互兼职来减少村干部职数,二是逐步提高所有村干部的报酬而不是只提高村支书的报酬。

      一旦村干部不再是不脱产干部,不再只拿误工补贴,而成为正式的拿工资的干部时,村干部真正成了自上而下行政体系的一员,他们是上级政府在基层的代理人,上级政府通过村干部来面对每一户农民。上级政府给村干部发工资,必然要对村干部工作情况包括工作考勤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以此考评为基础进行奖惩。对村干部来讲,凡是上级考评的事项都是必须无条件完成的事项,凡是上级不考评的事项,就是不重要的。因此,在村级治理中,村干部一切围绕上级指挥棒来转,而上级指挥棒与农民实际需要可能不同频甚至有较大差异,村干部对农民实质性的需求有可能视而不见,却用很多形式主义去应对上级检查考评。

      (《北京日报》12.16 贺雪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