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湘潭大学校园。年逾九旬的沧南拄着拐杖,在女儿搀扶下,一步步挪进文科楼。他走进教室,在齐刷刷的目光里,轻轻将拐杖靠在讲台边,摘下灰色毛线手套,站定,然后说了一声:“同学们好。”
当天下午,湘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批“00后”大一新生们有一堂讲座,主题是“信仰”。一个半小时,沧南站得笔直,直到讲完课,才扶着讲台缓慢地坐下,揉了揉膝盖。
黑板上没有一字板书,19岁的刘佳琛同学却写了整整两页笔记。她举手提问:“老师,信仰怎么才能照进现实?”沧南双手撑着讲台,再次缓缓起身答道:“我想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
1924年,沧南出生于安徽一个贫农家庭,原名高家贵,在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为求学两度改名。1948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的沧南加入共青团;1949年,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研究生,“在大学时,我读了一些进步书籍,结交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腐败,社会黑暗,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希望,才能进步发展。”1956年,沧南入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1977年,响应国家号召,53岁的沧南来到湘潭,支援湘大学科建设。
彼时,沧南已是武大哲学教研室主任,而1974年才被批准恢复的湘大,是一所“五没有”大学——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教室、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工宿舍。开始,沧南和同事们都住在农民家里。夏天蚊子多,晚上备课时,他就找两个大水桶把腿浸在水里。除了上课,还要搞研究、挑土、种树……经过努力,昔日的黄土坡,如今建成一所现代化大学。
1978年,沧南向湘大党委建议,哲学专业招考毛泽东哲学思想硕士研究生,建立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这两条建议均被采纳。由此,湘大成为全国第一所培养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生的高校。“我见过彩虹霞光,也经历过狂风巨浪,更坚定了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沧南说,“信仰是自觉的、理性的,矢志不渝的”。
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在一方斗室里,沧南拥有熠熠生辉的精神世界——《实事求是,是一个多侧面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沧南一系列学术研究,掷地有声,学界评价沧南“开创了毛泽东方法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
湘大东坡村9栋,建于40年前。三单元二楼,一户9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一直是沧南的家。自1981年住下,沧南再没离开。1995年离休后,沧南主动要求到湘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讲课不能照书本念,要好好备课。”沧南说,“把自己摆进去,孩子们就不会觉得信仰很遥远。”
尽管腿脚不好,每一堂课,沧南都坚持站着讲。一堂课下来,总要许久才恢复体力。有人劝他:“既然离休了,何不多休息休息?”
“共产党人只有一个人生观,没有离退休后的第二个人生观。对老师来说,就是要把每一堂课讲好。”沧南说道。
(《北京日报》12.14 袁汝婷 柳王敏)
(本版图片均为郭红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