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由中国传到意大利,是游历过中国并将中国系统介绍给欧洲人的马可·波罗使然。为什么说是马可·波罗把中国面条带到意大利的?因为有学者发现《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于元朝“线面”的记载。“线面”,即干制的挂面,易于保存,可携带远行,又便于随时充饥——这使马可·波罗将中国面条带到意大利成为可能。但当我查阅了最新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之后,未发现“线面”、只发现了“面条”的记载,这样翻译当然没错,但干制的挂面和湿制的面条(切面)还是有区别的,毕竟马可·波罗不可能将湿制的面条带到遥远的意大利。
追溯历史,马可·波罗来中国后,曾一度在政府里当官,但“仕元十七年”的表述或许存有偏差。他在长期旅行中找寻商机,进行“滚动式贸易”,主要是做宝石生意,以至于他和父亲、叔父回国时,所穿蒙古绸面皮袍的里子夹缝中塞满了宝石,故而人们后来称他的住处为“百万宅”。未久,马可·波罗为了商港、商运的权益不受侵犯,奋勇投入到与热那亚人在亚得里亚海的战争,任一艘战舰的荣誉司令,却因战败被俘。为了熬过狱中岁月,调解精神创伤,他向在狱中结识的鲁思悌谦口述了他在中国和东亚的见闻;这位写过小说的比萨战俘,用当时流行的法意混合语记录在羊皮纸上,初名“东方见闻录”。《东方见闻录》出版后,成了欧洲的畅销书,并被转译成十几种语言。可在先后出版的一百四十多个版本中,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版本——有的被节略删除,有的被删除多章。删除的内容不会是忽必烈、皇宫、元大都城之类的大人物、大事件,而是诸如面条之类不被关注的小事情。所以当面条后来在意大利成名,并且影响和扩散到整个欧洲时,才引发研究者去深入思考究竟是哪位能人“首开先河”?这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发现了记录神秘东方的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并且在未被删节的内容里找寻蛛丝马迹……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面条成为国食并已传入日本、朝鲜,乃至亚洲大部,由于欧洲刚刚与中国通商,面条尚未被欧人所识,亟待孕育一种传檄能力并借助元朝的强盛国势输送给西方。马可·波罗肯定见过、品尝过元大都和南北洲府的各式面条,自然能感知面条的食俗魅力和惠美普罗大众的情形。加之此时刀机生产又经干燥处理的挂面已然问世,元宫的膳官忽思慧(一说御医)正在撰写的《饮食正要》卷三中就始见挂面的制法,而意大利盛产硬小麦,意大利人嗜面食的历史重诸久远,面条遂有了“入意开俗”的投缘,进而在中欧通商的情势下被马可·波罗顺合情理地带到意大利。虽然不能说马可·波罗要开办面条公司,但此举与后来的意大利比萨饼传入中国相类似,都有经商意念作为前引。
遥想当年,十七岁的马可·波罗随着父辈从海上“丝路”进入中国,二十五年后又返回意大利,他带回去的面条比他皮袍里藏着的宝石要珍贵得多。中国面条后来递嬗举世闻名的意大利面条,是他中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北京晚报》12.16 吴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