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07日 星期六

    卡普尔之红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07日   06 版)

        卡普尔装置作品《献给亲爱太阳的交响曲》。

      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大厅,耸立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件大型作品。红色的蜡制砖块从几个上升的传送带末端,戏剧化地坠落在一片同样材质的聚合物当中。在传送带上方,一个悬浮着的巨大红色太阳注视着这个机械化的、无人为因素的场景。随着蜡块缓缓上升,又极速坠落,地面上堆积出一片颇有视觉冲击力的红色颜料海洋……这件震撼人心的装置作品叫做《献给亲爱太阳的交响曲》,这是安尼施·卡普尔的大型作品之一。

      安尼施·卡普尔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他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犹太人。卡普尔从小在印度的基督教家庭长大,在以色列学习电气工程专业后,他于上世纪70年代初来到伦敦学习艺术,并成为一名佛教徒。正因为这样复杂的文化成长背景,在卡普尔的作品中古希腊的神话、基督教、犹太教和佛教、印度教的典故都有其阐释。

      卡普尔是一位运用材料的大师。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颜料、不锈钢、开采出来的原始石块等等都在他的手中成了独特的艺术作品。而对空间的精妙把握则是卡普尔艺术创作的另一个特点,他常常用各种材料本身的属性,在自然景观与艺术作品之间搭建桥梁,或者说,消弭二者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在观看时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他的代表作《云门》、《天空之镜》正是如此,艺术家利用不锈钢的反光,使观众产生一种幻境之中的错觉,站在这样的作品前,内心世界的幻想仿佛得到了映射;而如果观众选择放弃幻想,面前的不锈钢抛光面就成了普通的反光面,这样的对比也引导着人们反思景观社会的真实性。卡普尔利用材料、空间中的明暗凸凹等特点,引导观众与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

      利用高纯度的色彩,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安尼施·卡普尔艺术创作的另一大“法宝”。而在众多色彩中,他最偏爱的还是红色。

      在美术馆三层,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红色立方体,虽然外表看似规则,其实却遍布着形状各异的曲线面,这个作品叫做《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它探索了内部与外部,身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当观众走进隐蔽的门时,他们便进入了神秘的细胞体内,可以看到鲜红亮丽的孔洞被神秘地连接交织在一起,生成了关于躯体、存在和信仰的隐喻。当观众走进作品,成为它的一部分时,随着当下的心情感受不同,这个神秘的细胞结构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新京报》11.27 贾浅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