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宁愿自己受苦,不愿亲人受累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05日   07 版)

      “人宁愿自己吃苦,不愿亲人受累”是很普遍的心理。此现象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首先,人类天生具备同情心,见同类受难自然会感同身受,慢慢的,那些趋乐避苦、救助欲望等,亦成为人类的本能。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亲人受苦,更是唤起我们的同情与拯救欲。“人宁愿自己吃苦,不愿亲人受罪”甚至成了一种文化模式,一代代父母尤其是母亲,总会扮演牺牲者、受难者角色。

      如今,我们依然看到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无论孩子多大了,都是粘连或共生的关系。这样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当进入新的家庭后,会因缺乏人际边界而处不好亲密关系。我们更是看到,许多父母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孩子或伴侣身上,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快乐,我就快乐,你痛苦,我更痛苦”“你若受罪,我生不如死”之类……无不显示了抚养者(或婚姻中的成人)严重缺乏自我边界、自我价值感、对他人需求的觉知和尊重的意识。

      “宁愿自己受苦,不愿亲人受累”的另一深层动机,是害怕丧失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因为对亲密对象的好坏我们不可预测和掌控,但自己要怎样是可控的。多数情况下,牺牲型母亲会承揽家庭人员,尤其是孩子的责任和困难,哪怕孩子可以自己整理书包,母亲也要代劳。这样吃苦的后面,是以求亲人的快乐与安全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以感觉亲密关系是掌控在自己手里。

      (《大众卫生报》11.5 熊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