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十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获奖长篇小说,我因视力不济——从广播中听读的有两部:《人世间》和《主角》。
拔得头筹的《人世间》出自作家梁晓声之手,全书115万字。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众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的当下,徐徐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小说虽虚构,但实录了知青一代经历的下乡、回城、下岗、反腐、棚改……该书三观正确,道义与情怀饱满,不需我饶舌。
说起来,我与梁晓声算认识的。三十八年前,新文学风起云涌百花盛开年代,《安徽文学》在黄山开笔会,我有幸参加,同会有梁晓声、蒋韵、黄蓓佳、王承刚等人。当年因写知青,梁晓声名气很大,人却平实。记得我与几位女作者结伴走在上山队伍后面,于某亭子处捡到一只水杯,确定是笔会成员丢下的杯子,我装进包里继续前行。后来知道是梁晓声的,见面还他,他谢我。往后,同乘乌篷船走练江、新安江、富春江。再后来一次文学活动,他听说我的一篇散文,题为“伴你一生是心情”(鸡汤文),他略带疑惑地说,伴你一生是心情,那呼吸呢?
因为获奖,最近较多听到对梁晓声的访谈,有几句话我记住了,他说,写长篇是件力气活;他现在眼睛不行了,已无法把字写进稿纸的格子里。最近梁出席他一本书的发布会还带着颈托。
另一本《主角》,写秦腔演员忆秦娥从小到大,从无名到有名的多半辈子生活,也关照了时代变化对该行当和她人生的影响。此类题材的小说以前不多见,获大奖更无,因为它自带通俗光环,难入评委法眼吧。加之陕西小说家众,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一个个沉甸甸排着队获奖,也固化了对陕西小说风格的印象。
我之所以跟听,因为演播者是央广中国之声主持人黎春,操一嘴酿皮子味的地道陕西方言,抑扬顿挫,对听觉是一种刺激;也是对我在陕西生活七年掌握的一种语言的回放与复习。
(《北京日报》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