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郭守敬望远镜捕捉“黑洞之王”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05日   07 版)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张昊彤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为了纪念LAMOST望远镜在发现这颗巨大恒星级黑洞上做出的贡献,天文学家给这个包含巨大黑洞的双星系统命名为LB-1。

      黑洞本身不发光,密度非常大,因此它具有超强的吸引力,任何从其身边经过的物质,包括速度最快的光也无法逃离。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黑洞的呢?主要还是靠观察那些表现出异样“气场”的星体(比如黑洞周边吸积盘或者伴星)。在黑洞的强大吸力“威胁”下,恒星上的气体物质会被吸引向同一个方向,形成吸积盘,从而发出明亮的X射线光。这些X射线光就成为天文学家追寻黑洞踪迹的强有力线索。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二十多颗恒星级黑洞几乎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气体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的,质量均在3到20倍太阳质量。但理论预测,银河系中应该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而在黑洞双星系统中,能够发出X射线辐射的只占一小部分。那些相对“静止”的黑洞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认为径向速度监测可以发现X射线相对微弱的“平静态”黑洞。而此次发现这个巨大恒星级黑洞的刘继峰、张昊彤的研究团队使用的方法,则是利用LAMOST望远镜等天文望远镜所监测到的星体光谱,模拟星体射线的速度曲线,结合星体质量等数据,推算出了黑洞的存在。

      天文学家根据黑洞质量的不同,将黑洞大致分为恒星级黑洞、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恒星级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死亡”而形成的。这种“死亡”简单地说其实是一颗恒星不断演化过程中,可燃物质越来越少,当它无法抵抗自身引力作用便出现持续塌缩,最终便形成一个致密的黑洞。

      2016年年初,我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在浩瀚星海中发现了一个表现异常的双星系统,其中一颗B型星除了表现出规律地周期性运动,所观测到的光谱还显示它有一条近乎静止且运行方向和B型星相反的明线(Hα发射线)。研究人员进一步申请了西班牙10.4米口径加纳利大望远镜(GTC)和美国10米口径凯克望远镜(Keck)的光谱观测,最终计算出该双星系统中存在一个质量约为70倍太阳质量的不可见天体。他们认为,这个不可见天体只能是黑洞。LB-1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质量的黑洞。它和它的伴星相距较远(1.5倍日地距离),应该是一个“平静温和”的超大恒星级黑洞。

      现在这个巨大的黑洞已被业界称为“黑洞之王”。而它的发现充分证实了LAMOST望远镜强大的光谱获取能力,也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的新时代已来临。

      (《羊城晚报》11.30 那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