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日本防卫医科大学研究人员为主的日本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挽救许多人生命的人造血液。目前,这种人造血液已经在兔子身上试验并获得部分成功。而且,这种人造血液适合任何血型,可保存一年以上。
用人造血液替代人自身血液的想法产生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之后,当时战场上死亡者太多,其中重要原因是伤员失血过多。1947年,首次应用于临床的右旋糖酐是最早的“人造血液”。右旋糖酐在人体内水解后会转变成较低分子量的化合物,与血浆具有相同的胶体特性,会迅速代谢成葡萄糖,并能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因此可用于出血及外伤休克时急救。直到今天,这一方式也还在使用。
1978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和其同事用全氟碳奈烷和全氟碳三丙胺的混合物做原料,经乳化制得一种氟化碳化合物,并且在自己身上注射了200毫升,反应良好。1979年,内藤良使用全氟碳人造血给病人输注了1000毫升人造血,结果手术成功了,病人起死回生。
另一方面,用过期的人类血液的红细胞、人类胎盘、牛血红细胞等制造的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也方兴未艾。
目前人造血的作用主要包括在急救和战场上用于创伤失血,以恢复人体供氧能力;供手术过程中的突然急需输血、治疗贫血病等。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案,目前的人造血都只能替代一部分血液的功能,即红细胞携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人血中除了红细胞,还有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和抗体(执行免疫功能)、血小板(执行凝血功能)和多种营养物质。如果能研制出具备人血所有成分的全血,才算是人造血液的完全成功。
此次日本研究人员研制的是一种改进型的人造血液,包含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红细胞,因此除了能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外,还有凝血功能。
(《北京日报》11.27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