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城市治理新动向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03日   06 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城市生态的密集性、复合性、多变性,促使城市治理者们创设并运用新的应对之道。

      陌生与熟悉 中国城市过去处于“单位制”下,职业场所、居住空间、社会活动等高度合一,城市中各要素的流动性及其所生发的陌生性都极为有限,呈现出显著的熟人社会特征,城市治理事务亦相对简单和容易。而随着城市化加速、单位制的大幅度解体、商品住宅小区的兴起、自由择业的普遍化,中国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成为要素汇聚地,城市社会的陌生指数随之迅猛拉升。面对城市生态的高度陌生化情势,治理者通过运用一系列机制和技术,力图重新推动实现治理场域的“再熟悉化”。这包括,通过划定网格的方式重构、分化城市空间,对新的城市网格单元进行对应管理;强调对城市空间的“进驻”而非“退出”,将治理触角延伸、深扎到新的社会空间及领域中。

      平面与立体 中国的城市化速率及水平长期偏低,在某种程度上,各个城市一直是“平面城市”,即城市公共设施、各类建筑的高度一直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规划提前量和社会认可程度。而高速城市化带来了大体量的“立体”公共设施、高层楼宇,包括立体化道路桥梁、地上地下立体停车间、高层办公楼宇和居民住宅等,城市治理者与治理对象都需尽快提高对于这些新型城市空间的适应性程度。未来城市治理过程中亦会产生出更多的“立体化”议题,这就要求城市政府提前有所准备、储备和应对,城市居民尤其是新城市人尽快树立起新的空间安全意识。

      增量与存量 受经济社会发展周期曲线、资源约束等影响,任何城市的新扩张都会遇到上限。在高速的新区域城市建设步伐趋于减缓乃至停滞之后,城市政府的治理重心、注意力分配,需由过去的“增长至上”转向到“增量与存量并重”“存量中寻找增量”,任务布局要更为合理与均衡。

      (《北京日报》11.25 周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