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电商行业兴起前,线下实体店就有他们的身影。随着网购日趋流行,而且信息交流逐渐便利,这一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战场转移到线上。部分职业打假人利用商品保质期、广告语描述等方面的漏洞,故意大量买入,要求商家支付赔偿,甚至成为职业索赔人。
从提升造假售假者违法成本的角度看,职业打假人的存在,的确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市场要净化了,反而会压缩职业打假人的生存空间。制假售假者越多,他们赚钱的机会才越大。因此,从打假到收徒培训,逐渐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已经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例如,他们会刻意放大商品的瑕疵,伪造各种证据,故意大量买入,并且还会发动“群狼战术”,变相地敲诈勒索。
话说回来,职业打假人的出现,本质上还是制假售假乱象过多、正常消费维权困难等因素的产物。要遏制职业打假人“假打”,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还得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让消费者在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可以更便利地维权。
(《光明日报》11.26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