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京城,每年秋天如果不爬一次香山,看一回红叶,总觉得是一种缺憾。可是近年来也渐渐“怕”上香山了,倒不是因为什么旁的原因,而是还没启行,就接到市公园管理中心的短信提示:从十月中旬到十一月初的几个周末“为香山公园红叶观赏客流高峰,请您网上预约,错峰游览”,紧接着各种公众微信号又发出望之令人生畏的文章:去香山的私家车队之长,竟引发了北五环的拥堵。
真正的“鬼见愁”似乎不是爬山登顶,而是山在那里,我们怎么过去……于是想起一个有趣的话题:百年前的人们怎么去香山。
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百年前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并不以香山为“景区”,更不会在意爬什么“鬼见愁”、登什么香炉峰,硬要说的话,他们如果去香山,主要是为了看一看碧云寺和卧佛寺,而这里多半也是他们去玉泉山或者万寿山旅游时,“顺道”逛的景点。
当时从西直门到西山有一条石板路,这条路是明朝就有的,清朝雍正年间又重修了一次——明朝的骊宫都在西山,故有此石板路,为了皇帝游玩方便。英法联军入侵时,在圆明园等西郊园林大逞淫威,因之这条石板路也遭到破坏。齐如山先生在《北平怀旧》中记载:“光绪年间西后修颐和园,而石路则未大修,只找补了找补,就是在路两旁栽了两行桃、柳。”而这条路也成为人们去往西山各个园林寺庙的交通要道。
普鲁士东亚外交使团在1861年的考察报告中称赞西山的景致比托斯卡纳(意大利著名度假胜地)还要漂亮。西山虽美,到那里游玩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西方人留下的游记来看,当时从西直门出城到达山脚的方式,主要是骑马或骑驴。
随着来华的外国人逐渐增多,以及香山景致的有口皆碑,渐渐形成了一条旅行线路。民国以后人力车的兴起,使得不少人开始坐人力车去香山,特别是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北京饭店等地方,形成了所谓的“外国客座”,即专供洋人乘坐的人力车,去香山、卧佛寺、八大处,“跑一趟的车钱要比普通拉客座多几倍”。这些车夫都身强力壮,穿戴干净利落,还要领取白底黑字的磁号牌,以便管理。而京城百姓想要坐人力车去香山,得去西直门外、海淀等地,那里有此类专门“跑长趟”的“站点”。这种车夫跑法与一般车夫不同,跑起来不快不慢,很是稳当,当然车钱也不便宜。可想而知,在百姓以贫民为主的时代,去香山秋游属于奢侈之举,哪怕只有一条石板路,哪怕在红叶最红的“旺季”,也不会造成交通拥堵。
(《北京晚报》10.31 呼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