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一只立耳小狗的视线,沈阳的夜景在眼前展开。灯火辉煌的商场、星星点点的居民楼、还在施工的建筑工地……长5米、宽1.2米的巨幅宣纸上,沈阳的各个地标性建筑依次列开,在点点灯光的映照下,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今年9月,这幅名为《沈阳》的作品得以在沈阳当地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开展览,吸引不少沈阳人参观欣赏,“哎,这是我们家嘛”“这条街画得真像!”
画作的创作者孙加介绍,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每天至少花8个小时的时间在《沈阳》这幅作品上,仅最初的线稿,就历时两个多月才完成。目前,虽然三分之一的沈阳已经跃然纸上,但作品的完善仍在继续。
谈及创作初衷,出生于1987年的孙加回忆说,“2013年我第一次来沈阳,我租住的房子是在一个高层,没事就跑到楼顶画画。每次上到楼顶,看到眼前的城市,就想画这样一幅画,可惜当时没有时间。”
2016年,开始自己创业的孙加再次回到沈阳,这一次他开始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画自己想画的画。于是,他开始准备素材,先是找沈阳各个角度的资料,确定选址,然后又和团队的其他朋友奔赴沈阳大街小巷拍照,把每个涉及到的建筑物都拍下来。孙加说,仅素材收集阶段,自己就收集整理了2个T的资料,为了将街道拍摄清晰,还一度飞丢了两架无人机。
经过繁复的准备工作后,最终,孙加将画面的视角出发点选在了沈阳东北设计院,“下一步就是确定画面中心小狗的视线方向,“既然选定了东北设计院,我感觉寓意还挺好的,就想让小狗也看着东北方向。”他介绍说,小狗的模特就是自己家的狗,而之所以在画面中央安排小狗,其实是想用小狗的背影指代当时的自己,“小狗的头部毛发是金色的,设计院东北角正好有一座金色建筑物,从美学角度来说,也算是色彩呼应了。”
确定方向后,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绘画过程。孙加介绍,自己这幅作品属于“当代写实中国画”。对此,他解释说,自己从初一开始接触绘画,一开始是学素描,进入高中后转而主攻国画。“差不多画了几百幅中国画吧,传统中国画、宋人小品、簪花仕女图……除了清明上河图外,差不多所有历史上的名画都临摹过了。”然而随着临摹过的作品越来越多,孙加却越来越疑惑,有没有可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于是,留学归国后,他开始尝试摸索当代写实中国画。“从传统中国画来说,主要分为工笔和写意,其中工笔相对写实一些,主要分为线描、渲染、造染等步骤。而我打破常规的东西,就是把线条给取消了,主要靠晕染和撞粉来表现物体,但纸、笔等工具、技法依然保留中国画特色。同时结合西方绘画中明暗关系、反光投影等理念,以当下素材为对象进行创作。”
至于《沈阳》这幅作品的未来,孙加表示,写实画没有尽头,“我们拿回来,现在也还是挂在墙上,每天都在继续画的”。
(《北京青年报》10.9 孔令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