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1月02日 星期六

    长安兴与废,秦岭千年泪

    《 文摘报 》( 2019年11月02日   02 版)

        在一个意兴阑珊的下午,诗人李商隐来到长安城最高点乐游原。看着这又爱又恨的长安城,一生困顿、抑郁寡欢的李商隐,突然百感交集,写下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怅立乐游原的李商隐并不知道,一语成谶,这也成了大唐最后命运的写照。是什么,决定了长安的命运?可以列出一串决定性因素,但绕不开一座山——秦岭。

        一

        早在李商隐之前的盛唐时代,秦岭的大树就已经被砍光了。

        《新唐书·裴延龄传》记载:唐开元年间,“近山无巨木,远求之岚、胜间”。“近山”,指的是秦岭北坡;“岚”,即唐时岚州,今天山西岢岚一带;“胜”,是唐代的胜州,城址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不浪林场场部附近的十二连城。大树被砍伐后,顺黄河漂流至渭河口,再溯渭河口向上,运到长安城。当年在黄河漂放木材,是一大景观,也是沿河两岸老百姓的重要营生。

        跑这么老远,费这么大劲,运回木材干什么?当然是各种“建建建”,宫殿、官府、豪宅、庙宇,各种楼堂馆所。需求量如此之大,八百里秦川,秦岭,本来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经日复一日、经年累月的砍伐,大树都给砍光了,只能跑到山西、内蒙古去“砍砍砍”。

        当然,秦岭大树被砍光这个锅,不能只由唐人来背。今天的西安,被称为“自古帝王都”,有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改朝换代,都要大兴木土,秦岭的森林,“你方砍罢我登场”。

        二

        长安城,向秦岭索要的,还不仅仅是巨木良材。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卖炭翁》,开头就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个“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主峰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在冬天,秦岭南边的汉中盆地,依然青山绿水。但仅一山之隔的秦岭以北关中地区,却是寒风凛冽。冬天取暖,是关中人的头等大事。

        如何取暖?有钱人烧炭,穷苦人烧柴。唐代诗人元稹有首诗叫《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说的是有钱人的冬天惬意生活,炭火烧得旺旺的,任外面寒风呼啸,一室温暖如春,人们宅在家中,喝着温好的酒。诗中的“金炉”“兽炭”,是指铜制暖炉和做成兽形的木炭。史载,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事事讲究,连冬天烧的木炭,都会捏成鸟兽的形状。譬如杨贵妃的兄长、宰相杨国忠,家中取暖,铜炉里燃的,都是用蜜和炭屑捏成的双凤鸟。真是穷奢极欲。

        在秦岭砍柴烧炭,到长安赶车卖炭,当年是个热门职业。没钱买炭的寻常百姓,就烧地炉——在自己家的屋子里挖一个深坑,在坑里堆满木柴,点火取暖,全家围坐在地炉边,身心俱暖,也蛮有幸福感的。

        当然,没有幸福感的,是秦岭。当时满秦岭转悠的,不是隐士,而是樵夫。相比于建筑需要对巨木良材的砍伐,这种燃薪做饭、取暖的生活方式,对于秦岭森林的破坏,同样巨大。后者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燃煤的普及。

        三

        秦岭的大树、小树都给砍光了,后果很严重。长安,曾经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最明显的警兆是:长安开始缺水了。今人说“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但史籍记载最早的天府之国,却是关中地区。要知道,在秦岭的庇护下,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森林繁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随着秦岭的森林资源遭到年复一年的破坏。在中唐以后的史料中,长安周边河流断流的记录越来越多。直到今天,西安还是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水一旦枯竭,巨大的危机便接踵而来。首先,是耕地的减少。粮食危机,考验着长安城,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力日益衰退,长安,逐渐变成一座饥饿的城市。

        随着关中地区产粮能力的衰退,要想维持这么一座巨大城市的运转,只能依靠漕运从外地运粮,但随着秦岭生态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漕运也越来越艰难,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和渭水泥沙淤塞越来越严重,极大影响了外地粮食通过漕运运进长安的效率。从史料上来看,在唐朝末年,运输船经由渭水和漕渠行驶进入长安的记载,越来越少,几乎完全消失。

        “安史之乱”后,藩镇崛起,拥兵自重,日益骄奢,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哈佛中国史》之《唐朝:世界性的帝国》一书写道:“‘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黄河中游灌溉与运输之间的紧张状态加剧。为了供养军队,节度使拒绝缴税粮给朝廷,把更大量的水源转作灌溉之用。有时这种行为令运河水平面降低以致无法行船运输。

        更多的打击接踵而来,比如越来越频繁的旱涝灾害,没有了森林涵养,一场大雨,就能带来一场洪水。更多的是旱灾,据史料统计,公元八世纪,唐代中期,关中地区竟然发生了37次旱灾,平均每2.7年就发生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因为气候变化,各种天灾频发,加速了大明的覆亡。但与明朝末年不同的是,有唐一朝,是关中气候条件最好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此时期的旱灾、水涝却极为频繁,这种灾害发生频率与气候变化的不一致,其原因只能说是“不作不死”。

        四

        近年来,让秦岭得到极大关注的,是违建别墅事件。是的,只要了解秦岭在保护中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历史对秦岭巨大的生态欠账,就会明白,在秦岭毁林挖山建别墅,是何等恶劣,何等缺乏敬畏之心。

        令人欣慰的是,在唐朝时期开始由水草丰美之地变成不毛之地的毛乌素沙漠,在今天已得到完善治理,昔日荒漠,变成了树林、草地和良田,黄河的年输沙量,因此足足减少了四亿吨。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而对秦岭违建别墅的查处,人们看到了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强决心,秦岭生态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传递美好希望的信号。

        历史无法改变,但明天的历史,是今天可以创造的。

        (《新华每日电讯》10.25 关山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