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真理的味道

    《 文摘报 》( 2019年10月15日   05 版)
    陈望道

        1920年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是《共产党宣言》。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真理也是有味道的,那是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或许,是因为首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许多人都忽视了作为学者的陈望道的另一重身份——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引火者,为中国自己的语言学体系开辟道路的先行者……

     

        陈望道于1915年东渡日本。在留日四年半的时间里,他先后完成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以及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的修习,最终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获得法学士学位。其间,陈望道结识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认识到救国必须进行深及思想的社会革命。他将学名“参一”改为“望道”,寄寓着为国家谋求道路。

     

        一个时代的言说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形态。陈望道意识到,“中国文字有种种的难处,难学、难读、难写、难查,难以接近大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要进行社会革命,语言上的“破旧立新”是最为基础的。“当时的他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就是正确掌握表达思想的工具,对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是极端重要的。”(胡愈之)因此,他从“一时泛览无所归,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将研究解决中国社会的语文问题,进行语文改革,当作使命。

     

        “五四当年,中国语文课尤其是当时学校新旧思想文化斗争的重要部门”“要改革教育、普及教育,国文教授是应当第一研究的问题”。陈望道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一同发起国文改革,提出包括提倡白话文、传授注音字母、出版国语丛书等多项具体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大众终于拥有了当家作主的地位。但如果国家的主人连字都不认识,相互之间也无法听懂彼此的话,又怎么能够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呢?

     

        1955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陈望道在大会发言,“我们今天既有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又有文字改革的实现条件,因此,文字改革不再是理想,而将成为事实,这是毫无疑义的,过去多少文字改革运动者长期不能实现的愿望,在社会主义时代将得到实现”。不久,国家正式确立了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也是在这一年,已是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筹建了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1958年更名为语言研究室)。次年,上海语文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创始会长。60年代初,针对当时学界不注重汉语实际,拿理论生搬硬套的一系列乱象,他在语言学界提出了“语言研究必须中国化”这一带有方向性的革命口号。他认为,“古今中外派”的位置要摆正,以“今”和“中”为重,也就是以当下中国的现实为依据,就是“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

     

        陈望道学术生涯中的另一大贡献是《辞海》的编写。他对这一任务非常重视,“辞典应当是典范,百人编,千人看,万人查,因而必须严肃认真,毫不马虎,必须给人以全面而又正确的知识,如果提供错误的知识,那将贻害无穷,就不能称作‘典范’了。”社会的变革、语言的变化、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素材,使得修订《辞海》的工作量非常庞大。

     

        “我不过在纸头上呐喊呐喊而已,这种呐喊不过是催促生命早点降生。我不过是听从时代的召唤,喊了几声,实在谈不上贡献。”纵观陈望道先生的一生,学术研究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为了这样的呐喊。不忘初心的他,始终关注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将追求真理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文汇报》9.28 陈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