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孩子,他俩跟我关系相当不错。我认为对孩子最开始的教育,应该是美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经历了美的训练,那对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份好感和希望。
人生遇到不如意,有两个事情特别重要,第一个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教育孩子面对艰难困苦时要有乐观的心态。人是必须要有预设的,艰难困苦是为了让你成长,并且你要从内心产生这样的感觉,而不能遇到问题就颓废放弃、对人生绝望了。
第二个是能够给自己心灵上一个退身之所,这个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比如中国古代的文人侠客,当遇到挫折绝望后会退隐山林,这是物质上的隐居;但更加厉害的是他们精神上也有一种退隐,并且在精神退隐的时候,能写出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比如苏东坡,从宰相的位置下来后,被贬谪到黄州,写出了非常经典的前后《赤壁赋》。因为他们从小有对文字的美感,一旦退身,精神可以投射在文字上,最后成为不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是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写出来的。
一个人心理上有问题,有两种出路,第一种出路是倾诉,这就是为什么鼓励孩子要跟父母多进行交流。但到了初高中,跟父母进行交流这个路径常常就断了,这个时候如果能碰上一个愿意跟孩子平起平坐的老师,孩子们就愿意什么都告诉他,这种老师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大量的心理问题;或者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交能够一起说真话的朋友,能够一起吐槽的朋友,这样能够发泄心里的情绪。
第二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就是可以把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这样不光能够提高语文成绩,其实也是一种心灵倾诉,可以对你的生命轨迹进行记录。我非常庆幸,虽然我的母亲不认字,但她给我提出一个特别高的要求,要我长大了当个先生,先生这个概念就是乡村老师。所以我从小就有一个规矩,家里有零钱不能买玩具,玩具都由身为木工的父亲自己做,只要有零钱就买书。大概从4岁开始,我母亲就给我买书了,当时是连环漫画,到5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认识了六七百字,可以读更多的书了。我在小学二年级就把《水浒传》读完了,尽管没有任何人指导我,读书这个习惯就留下来了。而且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的作文经常是范文,这种鼓励进一步促使我愿意去读去写。直到今天,我写作的习惯也没变。平均一年出一本书,我的读书笔记、游记、心灵思考,都会在书里呈现出来。这样一个习惯,其实就是源于母亲对我的一个要求。
我觉得有两种家长是不对的,一种是告诉孩子长大了必须去做什么;另一种是告诉孩子,每门课的分数必须到前面去,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兴趣、能力、爱好所在。孩子最后有可能每门课都考到一定分数,上了名牌大学,但孩子一辈子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怀、自由精神都被毁掉了。
(《中国妇女报》9.5 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