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就是用锔子把破裂的盆啦、碗啦、花瓶啦等陶瓷器皿连接起来,使之恢复如初。锔子,是扁平状的两脚钉,一般用铜或铁打制而成,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订书钉,长短不一,根据需要而定。
锔匠,是修补瓷器的手艺人。旧时农村,冬闲时,常会有锔匠走街串村,喊着“锔盆——锔碗——锔大缸嘞。”挑着担子,一头是装有各种锔子和使用工具的木箱子,一头是小板凳、铁砧子等物件。听到喊声,有需要修补东西的人家便走出人来,喊住锔匠。讲好价钱,锔匠就把摊子支在门口,开始“缝补”器物。
锔匠身边围了许多人,尤其是小孩子,一双双小眼睛滴溜溜盯着锔匠看。在小板凳上坐正,膝上铺好青围裙,锔匠把破了的碗或盆拿起来,端详一番。裂纹的好办,直接锔就可以;破茬的,要用小刷子先把茬口刷干净,按原位对接在一起,用一根细绳使劲把对好了的破茬勒紧,然后挑选合适的锔子。锔子装在木箱的格子里,各种型号。锔碗一般用铜锔子,锔盆用铁锔子。锔匠画好点位,拿出一个类似胡琴的弓子,把金刚钻头缠在“弓子”的细绳儿上,拉动弓子,在点位处开始打眼儿。
随着锔匠的来回拉动,凝神静气间,又滑又脆的瓷碗上,沿着裂纹两侧成对排列出几个锔眼儿。老锔匠拿起一个锔子放进锔眼儿里,用一个手指大的小锤子轻轻敲打;再拿起一个锔子放进另一对锔眼儿,再敲打。如此这般,直到把锔眼儿填满。随着一声“好嘞”,解下捆绳,在裂痕处再细细抹上一层用石灰膏和桐油(或者鸡蛋清)调制好的油灰,一个碗或盆就锔好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是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个格外惜物的年代。记忆中,我家锔过一个大缸、一个大碗和一个量米用的升。缸因为比盆碗大,锔匠都是到院子里,用另外大一些的工具,方法和锔盆锔碗类似。姑姑家的一对胆瓶也被锔过,那是姑姑的陪嫁,白地青花,不小心被碰破,胆瓶颈处,锔钉巧妙地隐在牡丹花的枝杈里,工艺精细,一看就是高超的锔匠所为。
今天的城市乡村,物质极大丰富,早已没有人家需要锔盆锔碗锔大缸了,物品用坏,甚至还未用坏便随手淘汰换新。锔匠这门手艺也几近失传,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在收藏界还有锔瓷的锔匠,却已是凤毛麟角,成“珍稀动物”了。
(《北京日报》9.23 王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