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

    一支大唐孤军的铁血传奇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12日   02 版)

        最近有一部16分钟时长的银行产品广告《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爆红网络,讲述的是大唐的安西北庭驻防军,在安史之乱后与中原隔绝,“孤军奋战数十年,满城尽是白发兵”的悲壮传奇。

        这支孤军的命运,决定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这一年,“安史之乱”猝然爆发,当时的唐王朝被迫把驻守西域安西及北庭的部分精锐部队调回中原参加平叛。当时的安西、北庭两处,本就是唐王朝与吐蕃反复争夺的前哨地带。由于当地至少一半的唐朝精锐边军调防内地,直接导致河西乃至西域防务空虚,从此成为吐蕃趁机攻打的重点地区。

        在唐肃宗上元年间,也就是公元760年前后,中原连接西域安西、北庭的重镇河西、陇右为吐蕃攻陷。公元772年,朝廷曾经派使者抵达安西、北庭。但自此以后,这两处飞地就与中原王朝彻底断绝消息。因此,当时唐人多以为,公元772年之后的安西、北庭及驻地唐军,早已陷于吐蕃。

        而到了公元781年,也就是安西、北庭彻底断绝消息的10年后,安西、北庭竟然派遣使者绕路回鹘道,成功抵达长安,向朝廷通报了两地仍在坚守的消息。喜出望外的唐德宗用“忠义之徒,泣血相守”八个字,来描述坚守安西、北庭飞地长达21年的唐朝孤军的铁血传奇。而在八个字之外,21年的孤军坚守,面对的是怎样的血雨腥风,黑云压城?

        历史没有注解。

        唐德宗以集体升官的方式来奖励这支孤军,但是,这支孤军最需要的不是升赏,而是那支从未派出过的援军。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片段,帮助我们粗略而艰难地描摹出一千多年前,那支远离中原的孤军的最后坚持。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这支孤军在北庭、安西的最后落幕,是唐德宗贞元三年,即公元787年,也就是北庭李元忠、安西郭昕派遣使臣来长安通报消息的6年之后,他们在坚守27年之后,终于失败了。

        虽然严重缺乏资料,但是后世学者们仍旧通过考古实证和文献资料,一点一滴拼凑出,这支唐朝孤军的最后时刻——

        公元787年,并不是安西、北庭的终点。因为在公元789年,游历天竺的唐朝高僧悟空归唐,途经安西四镇,还见到了安西最高长官,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郭昕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侄子,大约在公元765年前后出使西域,后受命坚守安西数十年。大约是在此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90年,北庭都护府陷落。但是,安西都护府还在。后世史家推断安西都护府的最终时刻,大致应该在公元808年前后。

        如此计算,这支唐朝西域孤军战至最后,已经坚守了将近50年。那些坚守50年的人们,他们在坚持什么?

        也许,我们可以从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南部新书》中找到答案:“(唐长安城)开远门外立堠,上书‘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为万里之行。”

        传说中的这段话,刻在唐朝长安城开远门外的里程碑上,这是专属于唐朝的印迹。

        这句话背后的成功与挫折、光荣与泪水,一并镌刻在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记忆深处。即便是如今的我们,在观看一个与它有关的广告的时候,记忆深处的这个印迹,仍旧会适时发作,甚至于掀起漫天尘沙。

        (溯源君OCC微信公众号 9.5 石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