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

    面塑仕女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07日   06 版)
    王玓面塑仕女

        面塑,俗称“捏面人”,就是以小麦粉和糯米粉为主料,加入不同颜色,然后用手或是简单工具,捏制出各种动物或是人物造型的一门古老手艺。就是这么一门名不见经传的小手艺,有人把它做到了极致。她便是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玓。

     

        王玓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现出了绘画与手工的天赋。那时的天津年味儿尚浓。每逢春节,奶奶都会用面做出各色乖萌宠物,这让她爱上了面塑。再稍大些,她认识了一个专门在天津做面人的手艺人,从此便迷上了这门手艺。后来,高中毕业的她插队去了河北景县,一待就是六年。每当看到当地妇女做枣花、捏面人时,她的手心都会痒痒。看她眼巴巴的样子,大妈便递给她一团面。没想到她捏出来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个个活灵活现。这时大妈们才发现是自己小瞧了这个城里来的姑娘。

     

        “文革”结束后,王玓回到天津一家医院工作。工作之余,她又开始用面捏塑自己喜欢的仕女、飞天。在同事们的眼中,她的手可以捏塑各种东西,无所不能,有时单位还会购买她的作品作为赠送外宾的礼物。

     

        198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起者冯骥才先生发现了王玓,并建议她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一场自己的面塑展。“当时真的很害怕,就担心前来参观的专家说自己的作品幼稚。”至今说起此事,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忐忑。展览效果非常好,这进一步增强了王玓做好面塑的决心。

     

        前几年,王玓退休了,更是一门心思地扎进了面塑创作中。2001年,她的面塑被“首届中国(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评为天津民间艺术“新三绝”之一,小手艺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王玓的面塑多是仕女或古装美女。她解释,这一方面与自己的性格以及审美取向有关——她喜欢古代贤淑、柔弱的美女,另一方面也与她从小就喜欢刘继卣的古装连环画及杨柳青传统年画有关。

     

        色彩上,杨柳青年画对她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杨柳青年画在用色上,绝不是大红大绿,而是在各种纯色的基础上加白。譬如在大红中加白变成粉红,在大绿中加白变成粉绿,在大蓝中加白变成粉蓝,而这种粉嫩粉嫩的色彩,更像是江南的风格。造成这种审美取向的直接原因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天津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天津土著,而是600多年前随明王朝北上,并驻扎在天津一带的安徽人。随着他们的到来,南方的审美也随之传入天津。这种迥异的南方文化在天津发展变化,表现在杨柳青年画上,就是各种粉嫩颜色的使用。你看王玓在表现仕女衣着时所用颜色,或水绿,或水红,无一不反映出南方设色对她的影响。

     

        (《光明日报》9.1 苑利 侯林英 张金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