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

    红土地 白芭蕉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07日   06 版)
    钱松喦《红岩》

        1962年,63岁的老画家钱松喦(喦,音义同岩)把刚刚完成的《红岩》给江苏画院的同事看,大家惊叹于画中屹立的那一块方方正正的红色岩壁,不由想起两年前的11月,“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参观红岩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时的情景。

     

        当时大家从不同角度勾画了素描稿。钱松喦回旅馆后又悉心整理出一幅面面俱到的场景记录稿。其中有纪念馆、坡脚下的大黄桷树、绕馆生长的一丛丛芭蕉、馆旁的一株大树和一株柏树,还有礼堂与侧屋等。他念念不忘,一年后又画成一幅作品,大胆地将种满芭蕉的土坡全部染成红色,而芭蕉以白描绘出。同事们认为把芭蕉处理成白色,与现实严重不符。钱松喦听取了意见,为芭蕉添上淡绿色后,却又马上推翻了这种做法,重新改回留白的芭蕉丛。钱松喦对岩崖这个主角还是不够满意,于是他又开始重新思考。又经过了一年,时间已到了1962年九月,稿子已改了几十次,他终于完成了较为满意的一稿。这就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红岩》的由来。

     

        在最终的定稿上,观者首先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纪念馆被安置到了画的顶部,虽然画家大大压缩了标志性建筑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规模,但因为红色的屋顶,与画面主体的红色崖壁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并不显得孤立。馆旁原有的几棵树,被移换成泰山的汉柏造型,墨黑色的大树冠罩染上了一层浅朱砂,保持了画上方色调的统一。为了不影响处于中心位置的红岩,画家将上山小道靠左边绘出,形成一条斜线。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的芭蕉仿佛是纪念馆的引导员,沿石阶而上。整个画面形成红、黑、白三种色相,进一步突出了主题寓意。

     

        在这幅二十世纪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中,钱松喦对实景物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剪裁,达到了高度的凝练。他略掉了环绕在纪念馆周围的杂树,还有坡脚下一棵大黄桷树,突出主要元素在画中的作用,形成一馆、一岩、一路、一树、一丛等极具概括性的形象。色彩也经过了夸张,画面中夺目的红色,弥漫山间,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由于标志性建筑物被大大压缩,使岩崖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钱松喦还运用苍劲的线条,绘出结构坚实饱满的岩石,象征革命者磊落坦荡的性格。大面积红色的渲染,也暗喻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无数次牺牲。右上角自题五言绝句一首:“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诗句与画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这幅作品诞生之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们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描绘时代新气象。带动当时的山水画家走出这种较为浅层次艺术表现误区的是以江苏国画院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其中以钱松喦为最。经过他的探索,终于使山水画走出了图式性、情节性和场景记录性的浅层描绘,赋予了传统文人山水以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北京青年报》8.30 王建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