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

    136年前,英国人这样介绍北京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07日   05 版)
    老北京的街景,人们在看拉洋片。

        有一本书,书名书名叫《英国插画书拾珍》,作者在英国的古旧书店度过一个个周末,搜罗了风格各异的插画书,然后精选了22本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旧插画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英国插画书黄金时代的面貌。

     

        2016 年圣诞节前,我在威尔士的一座小镇上邂逅了这本书。我发现书中含有200 多幅版画,其中有10 幅与北京有关。

     

        书中介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始于马可·波罗。北京在13 世纪时曾经是一座大而繁华的城市,之后,很多欧洲探险家、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试图揭开这座神秘都市的面纱。

     

        在对中国历史做简单介绍之后,书中评价:毫无疑问,18 世纪中期,也就是乾隆时期,北京城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处处是宽敞的街道、富丽堂皇的庙宇和宫殿等,但如今,城市萧条,生灵涂炭。作者引用法国探险家波伏瓦侯爵对北京的评价:“没有见过北京的人,可能不会理解衰退的含义,底比斯、孟菲斯、迦太基古城和罗马,各自有古城遗迹,这些遗迹诉说着衰退的故事,但衰退正在北京发生。”

     

        而说出这样的话的波伏瓦侯爵曾经是中国官员们的座上宾。1865 年,19 岁的波伏瓦和一群贵族朋友开始了环球之旅,两年后,他们的船到达中国。按照中国的规矩,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况且是欧洲来客。当时是奕訢接待的他们。奕訢与他们共进早餐,150个盘子的饭菜被他们吃得一干二净。

     

        《世界之城》描述京城城墙上摆放着很多大炮,但这些大炮多是木制的,实际威力并非看上去那么吓人,它也同时指出京城官兵的腐败。除了正常收费外,城门的守卫基本上都会从进城的老百姓那里揩油,从他们篮子里拿个鸡蛋,从骆驼背的箩筐里拿块儿煤炭等。宵禁时,城门已经关闭,但只要过客贿赂看守人,就可以入城。在之后的段落里,作者又分别介绍北京的孔庙、雍和宫、景山(当时称“煤山”)、天坛、长城和水利工程等。

     

        书中还记载,1293 年,意大利传教士孟特戈维诺最先尝试在北京传教,但并不成功。1580 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他以博学绅士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教授天文和西方科学,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天主教同儒家思想融合,对其进行中国本土化的改造。比如,天主教信仰上帝,而中国人崇拜上天,利玛窦将两者结合,认为中国人的“上天”概念不是指自然界的天空,而是指神灵,因此,上天和上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这本136 年前出版的古书中,北京内城被称作“鞑靼城”,鞑靼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在这里指满族人,当时只有满族人才被允许居住于内城。在英国,鞑靼却是一种调味酱,经常和鱼一起配着吃。

     

        书中的字排得密密麻麻,每隔几页就会出现的插画,令人感到一些放松。书中的插画都是通过木版雕刻印刷的版画,画作细腻、惟妙惟肖,包括北京的戏台、正在售卖《京报》(邸报)的政府官员、看拉洋片的人群、月坛的入口、紫禁城内的清真寺、大臣李鸿章等,再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趣的是,那幅卖《京报》官员的插画中,官员身后的店招牌上标着歪七扭八的字,这些字不是汉字,也不是日文,大概是西方插画师照葫芦画瓢,凭记忆画下来的。令人唏嘘的是,插画中所呈现的19 世纪北京月坛前绿树成荫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北京青年报》9.2 崔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