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的关心事无巨细。这个女儿现实中是有原型的,她说,“妈妈以上海为圆心,上海到杭州为半径画了一个圆,让我报大学不能离开长三角。可妈妈当年自己考那么远,我为什么不能去北京呢?”
“我为什么不能去上海呢?”北京的表妹高考时也质问妈妈。父母不能理解,北京这么多好学校,你偏要去上海,你都不知道,我们当年进北京有多难。
父母的理由总是相似。不论飞机如何便捷,火车如何提速,他们的心理距离总是卡在里程这件小事上。距离多少公里,横跨几个城市,有没有出国,都是他们内心的拦路虎。
年轻时经历的事情会影响你一生的认知,这事一点也不假。比如我的妈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河南坐了两天一夜火车,抵达广西,旅途有多劳累,是这辈子难以抹去的身体记忆。所以她会用这个来丈量我的离家范围。
当她知道我的高考志愿填了四川之后,简直不能容忍:交通太不便捷了!于是爸爸在志愿提交之后,又取回来改成离家300公里的另一所大学。我在这所大学读了7年,他们骄傲于填报志愿很成功,抬抬脚就去了。实际上也并没有去几次。
我的表妹终究还是没能去成上海。她最遗憾的,就是从未离开过北京。毕业后找工作,在北京银行和空姐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家了。
我们在和父母的对抗、博弈中长大,究竟谁的选择更好,没有机会推倒重来。显而易见的是,父母挡不住孩子离家的脚步,就算读书的时候按住了,找工作时孩子依然大步流星,去挣脱少年时无法摆脱的困境。
父母们大概没有意识到,其实孩子一直在离开,也一直在回来。
大学时学院最令人羡慕的就是从远方考来的考生,越远越觉得神秘。有位北京考生当时有名极了,大家最好奇的就是,北京这么多学校,你怎么考到了武汉。虽然毕业后他还是回到了北京,但这短暂的逃离意义重大。
曾在英国读书的堂妹,两年前回江苏小城当了高管,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当年逃去伦敦读书的时候,也是和父母打了一场硬仗。如今鞭长莫及的担心,无人照应的尴尬,终于落了地。
所以,在“下一代的城市观”这件事上,我打算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在看过了世界之后,依然觉得那个城市很好,选择留下,我能接受;又或者觉得家乡很好,那么欢迎回来。
(《中国青年报》8.30 塔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