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24日 星期六

    邺城佛韵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24日   06 版)

        2012年1月,考古人员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发掘出一个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约3000块(片)各类佛教造像及残件,年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

     

        邺城遗址北吴庄出土的这批造像,年代绝大多数为东魏北齐时期,个别为北魏晚期和隋唐。出土造像绝大多数为汉白玉质,少数为青石和陶质。除河北地区常见的中小型白石背屏式造像外,还有部分体型在1.2米以上的大中型单体圆雕像。题材主要有释迦牟尼像、阿弥陀佛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部分造像表面还保留着绚丽的贴金彩绘。

     

        这批造像年代最早的是北魏中后期的作品,均为青石质。如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刘伯阳造释迦像,刘青虎造释迦像,彼时北魏已迁都洛阳,政治经济文化出现转变,但这两尊造像整体上还保留着早期造像受犍陀罗风格影响的特征。另外北魏永平三年张雄造观音像,无题记的北魏坐佛三尊像,皆显示出北魏造像秀骨清相、褒衣博带的风格特征。东魏造像白石逐渐增多。如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王元景造弥勒像,此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背面刻有佛传故事“白马舐足”场景,这一故事最早出现于《太子瑞应本起经》,说的是太子逾城出家,即将禅定苦修,故而将车匿、白马遣返回宫,白马不忍分离,向太子舐足告别。造像题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记录奉佛之功德,造像者往往会镌刻简繁不一的文字。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弄女造弥勒像”题记内容丰富,色彩保存良好,背屏背面浅雕有“白马吻别”场景,这也是邺城佛造像极具特点的画面。

     

        北齐是邺城造像的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造像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为白石材质。典型特征是背屏呈半圆形,由两株相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锯齿状边缘,树干分叉处镂孔透雕,一些较大的造像常有两至三层透雕,造型极为精致。包括北魏的“双龛形石碑”、北齐的“坐佛五尊像”、北齐的“弟子立像”等展品,几乎涵盖了这里出土佛造像的经典形制。考古专家何利群称之为“龙树背龛式”或“邺城样式”。

     

        (《北京日报》8.14 陈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