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成千上万名平均年龄16岁的北京知青,坐着火车去了黑龙江,在建设兵团里野营、拉练、干农活。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那里曾经被称作北大荒,是中国的东北方。在那里留下将近10年青春的知青们,被称为北大荒知青。
50年后,上百位平均年龄60岁的老知青,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区里抱团养老,他们互相照顾,磨合中,有快乐,也有矛盾。
从年少到年迈,从北京到北大荒再到北京,他们最终依然选择了集体。
快乐与矛盾
相声演员孟凡贵也是北大荒知青,他也在这个小区安了家,跟老战友一起抱团养老。
这里离北京市区挺远,从二环路坐上公交车,向着西南上高速,走一个半小时。等周围几乎看不见高层建筑时,眼前就只有这一个小区,还拥有20层以上的楼宇。
“跟老战友聚在一起,有的聊,就连吵架都能吵到一块儿。”姚惠荣是这群人的牵头人之一,她说:“或许我们就是喜欢集体生活。”
从2014年8月28日开始,这群退休的老人陆续搬进小区。他们第一次参与的大型活动是在2015年9月,北大荒兵团的战友们一起上台大合唱,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到抱团的第三个年头,每家做两个菜,摆了一屋子,大伙儿像吃流水席。
抱团养老的意义,不只是在零零散散的活动中一起笑一起唱,好些人家互相搁着旁人家的钥匙。谁若是生了病,大伙儿一起关照。
抱团的老人时不时聚个会,智能手机普及了,知青家园的老人建了微信群,还定了群规。头一条规则就是要“传播正能量”,他们回忆从前的兵团生活,群规里又加上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头一条就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还规定“禁推销防上当”。他们聚会时从不喝酒,既“减少不安全因素”又养生。
用孟凡贵的话说,养老生活秉持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健康为中心,活得潇洒一点、糊涂一点。尤其是第二个点,“有些事儿你别较真儿”。
正如50年前在北大荒时一样。“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一样,有的人生活好点,有的差点,每个人站的角度和工作环境不一样。”姚惠荣解释。“我在这儿好几年,磨了自己的性子。”
抱团与孤独
十几年前姚惠荣没退休时,被选为区人大代表。她开始频繁接触社区的老同志,也开始接触属于老人的“孤独”。
她在中午11点半接到社区里一位老人的电话。“姚代表,你12点上我们家吃饺子,我包的芹菜馅儿的”。她去老太太家里客客气气吃饺子,吃完就走不了了,老太太有很多话要对她说。
那位老人的丈夫耳朵已经听不见了,子女也不在身边,老太太初来北京,几乎谁也不认识。姚惠荣打起精神,边听边琢磨,“这哪是叫我来吃饺子,这就是找人聊天。”
她还接触了一对老夫妇,80多岁了,家里4个女儿只在周末回去,有6间屋子的大房子安静极了。这对老夫妇问姚惠荣,你北大荒战友这么多,朋友这么多,那些没有房的,收入困难的,能不能“叫来我们这里住,一个月给500块钱房租就行”。做饭收拾屋子有老夫妇的保姆负责,入住者“会玩麻将就行”。
姚惠荣组织了6对60岁左右的夫妇,一起去老夫妇家住了两天,然后问他们谁愿意留,没人应承。“老人毕竟80岁了,人家五六十岁的还能玩得动,能各处走,谁陪你老同志玩。”那对老夫妇请保姆都只要会玩麻将的,还总邀请姚惠荣去家里玩。刚开始她还想,这家人真好,后来她明白过来,“他们很孤独”。
这种孤独,对当时还没上年纪的姚惠荣来说,不过是别人的故事,她并未被孤独直接击中。退休头几年,她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留学生讲课。
直到十几年后,姚惠荣退休了,有一天女儿下班后来看她。姚惠荣突然觉得有一肚子话想对女儿说,她追着女儿聊天,直到孩子进了卫生间,她就在门前等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
姚惠荣一下子想起多年前朋友的故事。“我明白我老了,需要有人听我的故事,听我说话。”
她也发现,自己一肚子的故事,并非跟谁都愿意说,说了也并非谁都愿意听。年纪大了得出结论,最处得来的,还是年少时有着共同经历的那群人。
两个老知青第一次见面,一问身份,都是当初在北大荒当过兵的人,彼此间的氛围立刻不一样了。声调高了,语气近了,就算当初不是一个连的,也不妨碍聊起那些过去的事。
网络也让这些老知青有了新的沟通方式,一位战友建了个“知青家园”网站,陆续达到退休年龄的人们,开始“打开电脑,学会打字”。
知青似乎都有一个相似的想法,要“珍惜眼下的生活”。姚惠荣想起了那些没能“全须全尾”回来的战友,被铡草机伤了的、煤气熏死的、挖煤出事的……“我们能健康活着,能一起抱团养老,挺好。”
集体与个体
2013年,姚惠荣的堂妹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买了套房子,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1.3万元左右,小区是花园式的,环境优美,电梯入户的9层小楼,房间朝向也不错。姚惠荣觉着合适,也跟着买了一套。2014年入住之后,她邀请了20多位“荒友”去新居玩,孟凡贵是其中之一。
几个月里,陆续去她家做客的荒友,加起来有100多位。其中,动了在这个小区买房心思的就有17位。姚惠荣干脆去找孟凡贵,请他出面帮着牵头,“大伙儿团购买房”。
小区的开发商答应以最优惠的价格,把房子卖给这些荒友。卧室原本就设计有紧急按钮,又专门为这两栋楼装了户户对讲机,配备护理专车,售楼处2楼专门留了一间办公室,给“荒友”们做活动中心。有几位老战友,一时买不起房,宁可租房也要搬到这个小区里,跟大伙儿一起住着。
最终,在这个小区买房的老知青有一百来户,常住也经常参加聚会活动的大约40多户。
15万北大荒知青在50年中各有际遇。其中一部分人,选择“携手同行”,走向属于他们的夕阳红。
(央视网 8.14 张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