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视野中,卡拉扬是“德奥指挥家”的代名词,但无论相对于其前辈富特文格勒、克列姆佩勒等人,还是其同辈或后辈,卡拉扬都不是一位典型的德奥指挥家。
德奥指挥学派的本质在于一种精神和理念:在奔放自如的速度变化中,呈现丰厚、立体、色彩朴素的音响。贝多芬被视为德奥指挥学派的守护神,作曲家同时也是大指挥家,门德尔松、瓦格纳、马勒都是德奥指挥学派最核心的成员。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以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为代表的现代派风格渐渐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与德奥学派不同的是,这一类指挥家追求更彻底地研究作曲家的原谱,以更为“客观”的视角、更为节制的情感表达诠释音乐。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卡拉扬作为出色的新锐指挥家在世人面前亮相时,传统德奥指挥学派正发展到巅峰期。卡拉扬却不愿在前辈们铺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他的理想是结合富特文格勒的自由与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从结果来看,他最终未必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但却缔造了“卡拉扬的德奥学派”。
卡拉扬的新风格鲜明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节奏感的判断。传统德奥学派指挥家们的演绎风格往往具有超强的个性,但在某个大方向上,又会让人感到一种共通的“语境”。相对于前辈和同辈们,卡拉扬对于节奏的控制会做出相当不同的判断,从而展现出他重新审视原作的结果。
二是自由速度的构思。自由速度类似于人们在说话时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尽管一部作品会有一个整体的速度,但在细节中,指挥仍会不断有速度的变化。在乐章整体的把握中,他的前辈往往通过速度变化,突出音乐前进的推动力与某种强烈的内在感受,卡拉扬则是更为克制地突出流畅感。
三是对于乐队声音的塑造。传统德奥学派的指挥家追求一种丰厚、立体的音响,色彩往往倾向于朴素。而在卡拉扬手中,乐队的声音迸发出空前的瑰丽光彩与细腻色调。他所指挥的后浪漫派的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其五光十色的乐队效果是空前的。
四是演奏曲目的拓展。传统德奥学派的指挥家们也能精彩地表现法国音乐或意大利歌剧,但他们的核心曲目还是围绕着德奥古典与浪漫派的杰作。卡拉扬将他核心曲目的范围大大拓展,在更为宽阔的维度上展现他全新的德奥学派的风貌。
卡拉扬还是一个标准的“技术控”,他对于各种技术性的东西都感兴趣。他的驾驶技术非常高超,无论跑车、游艇、摩托,还是私人飞机,都驾驭从容。CD唱片问世时,卡拉扬的事业已进入最后阶段,他依然热情地拥抱了这种新技术,其首套CD是1980年灌录的莫扎特歌剧《魔笛》。
同高度技术性的要求相伴的,是卡拉扬“专制”的工作风格。据指挥家小泽征尔的回忆,卡拉扬只要他想要的声音,完全不在意乐队的想法。直到他的控制力贯彻于一切细节之后,才会让乐队有自己的发挥。
卡拉扬对于歌手的选择也很“特别”。他会在一些非常吃重的歌剧,选择一些声音型号相对轻一些的歌手。这样的安排往往有奇效,然而对歌唱家们的嗓音并没有好处。因此,有人将卡拉扬选择歌唱家的思路调侃为“毁人不倦”。
(《解放日报》8.9 张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