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展开了一幅唐朝极盛时期的人间画卷。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名家辈出的一个时期,无论书法、绘画、诗歌,还是纸张、器皿、饰物,都留下了诸多珍贵遗产。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唐朝美学究竟包涵了哪些方面。
书画与剑气
至唐朝盛世,书法南北融合,百川归海,着眼于“复归平正”。天资纵逸的书法家们,在继承“规范”和“律则”的同时,又显现出天才的不屑与叛逆。
唐王朝对魏晋以来的书法做了整合和提炼,形成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伟大书法矩阵,并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可供遵循的书法规则。有法则必有反叛,“巅张狂素”正是书法美学背叛正楷的运动。张旭、怀素的草书,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不平有动于心,必有草书焉发之,其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文武之道果能相通,据说怀素正是在街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从而茅塞顿开,其狂草即在笔势往复中强调了顺逆顿挫的节奏感和高昂回翔之态。
绘画方面,“吴带当风”的吴道子自成一格。其长安菩提寺佛像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资圣寺人物更“出奇变态千万端”,使人一见之下毛骨生寒。这是一种拥有法度与规则的自由,既任情恣肆又守正制衡,昭示着盛唐画风的到来。
韩幹的马亦颇能代表盛唐气象,他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的古拙体态,创造出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丰肥昂藏的样貌,不仅形似,且多有“翘举雄杰”之势,崇尚骨肉兼备的神韵与傲岸不群的精神,这正是一种纵横恣肆的盛世气派。
纸笔与生活
中山,旧属宣州,《太平御览》云:“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用兔毛做笔头的毛笔称为“紫毫”,用的是秋天中山兔换毛后的背上健毫,强韧有骨。怀素手中的那支笔,正是牺牲了一只中山兔而得来。怀素用兔毫写字在笺麻素绢之上,那时的纸常以五色染成,或砑光或用金银泥描上花样,更不消说那些神采奕奕的素绢,配合他刀光剑影般的书写,称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
唐代纸的用途已从书写扩大到绘画、摹榻、拓印、裱褙与印刷等,甚至出现了最早的报纸“开元邸报”,民间则普遍流行互递名帖。相传薛涛在成都浣花溪百花潭畔购置住宅,雇工匠经办造纸作坊。她用涂刷加工方法制作色纸,将红花中提取的染料掺入胶料涂刷于纸面,比传统的浸渍染色方法更方便,红得自然优雅,又含有植物芬芳,由此成就了一段造纸业的诗意传奇。
唐代的僧人还有不穿丝绸而穿纸衣的习惯。《文房四谱·纸谱》中就曾记载:“山居者尝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也。”说明当时的纸张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柔韧度,而其价格又廉于丝绸,堪比现在制作衣物鞋包的杜邦纸面料。
器物与生命
《长安十二时辰》中,信奉道教的李必广袖、鹤氅、玉冠、拂尘,最是翩翩公子模样。很多人注意到他所佩戴的芙蓉冠簪子为竖着倒插。中国古代束发簪一般分横式和竖式,横式即卯酉簪,竖式即子午簪。至少到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也即子午朝向的从后往前插的方式。直至到了明清,始有卯酉朝向插法。左为生而右为死,当为从左往右插入。乾隆皇帝也是此类汉装扮相的忠实拥趸。
唐代女子的发饰就纷繁多样了。唐玄宗时期宫中流行的就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等。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满梳子和鲜花。开元、天宝时期,发式的特征是“密鬓拥面”,蓬松的大髻加步摇钗及满头插小梳子。而关于鲜花,最符合大唐气象的就是牡丹了。
唐代簪钗上的纹饰也多种多样,其中鱼纹饰出现较多,有其历史缘由。从《新唐书·车服》所载可知,自高宗始,五品以上官员开始佩鱼袋,出现“佩鱼者众矣”的局面,逐渐演变成为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而唐代妇女的服饰使用一般都遵循着“妇人从夫色”的穿戴原则,所以她们常在钗首处饰以精美的鱼型。
唐代簪钗上的凤鸟图案也较为多见,其工艺与纹饰,也堪称后世典范。浙江长兴县下莘桥出土饰有凤鸟纹饰的唐代金银发钗,此时的凤鸟纹多与植物纹样相伴,平添几分温柔舒展的美意。在剧中,身穿大袖襦裙,几乎还原唐代彩绘陶俑造型的许鹤子缓缓登上花车,她的高髻上正佩有一枝夺目的金凤簪,正可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
唐代金银器制作最有名的,是剧中提到的何家村,代表大唐最高工艺。何家村窖藏出土有一枚球形香囊,设计精巧,不论外部球体如何转动,中间的香盂总是保持平衡,香料也不会撒出。该持平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而这一原理,直到近代才被欧美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
妆容与日常
唐代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关中一带,据《宣和画谱》记载:“关中妇女纤弱者少”。唐代又是一个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流频繁的朝代,当时妇女多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而热衷运动。由于水土滋养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唐代女子多是丰美的形象。丰肥的体量具有安全感,且有实用功能,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外戚杨国忠当政时,骄奢淫逸,冬天专门挑选身体肥硕的婢妾围合挡风。《长安十二时辰》剧组为了刻画大理寺评事元载迷恋权力的性格,也借鉴了“肉阵”这个形式。
唐代女子的妆容,在仕女画中历历可见,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几大步骤。仅眉毛这一项,就有几十种眉型之多,最具唐妆特色的是《簪花仕女图》中的蛾眉,又名“桂叶眉”,眉形阔短而粗,多将眉剃净后再描绘,眉头圆尖,眉腰粗浑上扬,眉梢尖椭,雍容之中亦显英气。
《捣练图》中有一种眉间贴“花钿”的妆容,其材料一般为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以鱼鳔胶等粘贴于面部,眉毛上方的纹样可能由鱼鳞点成,可见古人取用于天地万物的奇思。对于重要的唇脂,古人亦早有研究。最初人们使用朱砂涂抹嘴唇,但因其附着力差,容易掉色或着色不均,人们便在朱砂中加入了动物脂肪,制成了最初的“口脂”。
(《文汇报》7.25 胡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