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摄氏度!这是长安街华灯作业车上的温度。7月的北京热浪袭人,下午2点,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华灯班的第五任班长陈春光,正在和队员们进行当天第10基华灯的清洗工作。
酷暑时节,恰是华灯班最忙碌的日子。由于检修期间必须错开上下班高峰期,清洗华灯的工作只能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烈日当头,工人们穿着长袖工作服,戴着两层手套,捂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
升降车抬起,卸下灯球、高压气枪清除污物、检查线路和器件、清洗灯球、安装灯泡……华灯班队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俨然一条空中的流动生产线。
天安门广场矗立的9球莲花灯,共有110基。长安街上的13球棉桃灯,共有143基。莲花灯的灯台上雕刻着不同的花案,象征国家富强,百花齐放。棉桃灯则是8灯球托举4灯球并拱卫1个顶灯,象征四面八方拥护党中央。
夜幕降临,行驶在长安街上,华灯散发出的光芒柔和而明亮。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几十年前的华灯灯光却有点昏暗。
最早的时候,华灯的灯泡是白炽灯,亮度低,使用寿命只有几百小时。“每年都要更换数次灯泡。换灯球,也要小心、再小心,因为不知道哪个有裂纹,拿不好就碎了。”华灯班第三任班长王铁龙说。
王庆余是第一代华灯人。时光荏苒,当年22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82岁的老人。“那时没有专业化设备,靠手拉肩扛完成了华灯建设施工任务。”回忆起第一次清洗华灯,老人记忆犹新: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第一天清洗,一个上午一基华灯都没做完。”
1976年,从技校毕业的王铁龙刚进入华灯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破旧的十轮卡车,车上搭个架子,架子上搭板子。“从简易的梯子爬上去,像站在小船上。”王铁龙说,灯球的直径有半米,盛球都用大筐,一个筐一个球。
60年,华灯车经历了多次更新迭代,如今,华灯车不仅可以自由升降,车上还配备了高压水枪、气枪,清洗用水还实现了循环利用。“二十分钟就能清洗完一基。”陈春光说。今年国庆节前,华灯班还将启用第五代华灯作业车,可以实现自动停车入位,加装了车载卫生间,在平台上还可以进行电脑操控。
华灯光源则变得更亮、更节能。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华灯光源经历了第一次更新,球体内的白炽灯升级为450瓦自镇流高压汞灯,并在球灯下加装了投光灯,更好地为车辆、行人照明。2006年至2008年,华灯灯具、光源更换为85瓦电磁无极感应灯,八角亭内的500瓦白炽灯更换为100瓦无极灯。“大部分光源都可以运行几万小时以上。”孟庆水说。
在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监控指挥中心,华灯分布图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每盏灯、每个灯泡的工作情况都实时反馈到后台智能监控系统。哪一个灯泡出现故障,都能发出提示,进而第一时间响应、维修。
60年来,华灯的外观从未改变。但里面的灯具、灯杆、管线等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守护253基华灯,华灯班还负责辖区内302667盏路灯的检修工作。一旦检修服务电话的铃声响起,华灯班的队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点亮一盏灯,就照亮一片心。
(《新华每日电讯》7.12 李德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