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7月13日 星期六

    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

    《 文摘报 》( 2019年07月13日   06 版)
    列宾《穆索尔斯基画像》

        1881年3月,画家列宾在圣彼得堡一家医院里为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留下最后的肖像。10天之后,刚满42周岁的作曲家离开了这个世界。

     

        画像上是怎样一双眼睛啊,疯狂还是清醒?迷惘还是尖锐?探寻、质疑、批判,还是期待?凌乱的发须,粗糙的面庞,通红的鼻子,随意裹在身上的俄式衬衫和睡袍。但如果凝视他的眼睛,握住他的手,你会发现在他滚烫的手心里,在他急促的呼吸中,分明有什么在燃烧!是的,那是痛苦,来自深沉的爱。列宾这幅肖像画捕捉到了穆索尔斯基的灵魂。

     

        1839年3月21日,穆索尔斯基出生在普斯科夫省一个地主家庭里,13岁入读少年禁卫军校,4年后进入禁卫军团服役。19岁时,穆索尔斯基受巴拉基列夫和达尔戈梅日斯基等音乐家的激励,退出禁卫军团,转而投身艺术。在音乐理论家斯塔索夫称作“强力集团”的音乐小组里,包括穆索尔斯基的5位年轻人立志继承格林卡的民族化道路,发扬俄罗斯音乐传统,力求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性、深刻思想性的作品。这个主旨与19世纪进步知识分子关注百姓生活、推动制度改革的思想有密切关联,因此他们的音乐民族化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主主义倾向有深刻联系。

     

        埋首研习音乐的同时,穆索尔斯基也大量阅读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思想迅速成熟起来。这个贵族出身的青年像前辈十二月党人一样具有反叛精神,186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贵族阶层的顽固派想尽办法抵制,穆索尔斯基却立即返回庄园解放了自家奴隶。即便之后家境衰颓,他不得不在政府担任职务以养活自己,也始终无怨无悔。在他看来,解放农奴是人道主义的胜利。

     

        穆索尔斯基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底层民众的生活。他常常去乡下与农民一起饮酒,听他们倾诉,为他们的苦难流泪。他的歌曲创作渐渐脱离了青年时期的诗意优雅,绝望的农民、可怜的孤儿、卑微的乞丐成为笔下主角。农民式语言与朴质粗犷的民歌风旋律融合在一起,情感真实强烈,音调苦涩甚至趋于癫狂。

     

        1874年,穆索尔斯基受画家加尔特曼遗作展的激励,创作了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作曲家一方面以独特技法生动描绘了多样画面,同时也表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如对不平等社会的讽刺(《两个犹太人》)、对农民深重苦难的同情(《牛车》)、对民间童话的喜爱(《鸡脚上的小屋》),以及对死亡的思索(《墓穴》)等。组曲中一条串联起各段小曲的“漫步主题”时而高亢、时而明快、时而忧郁,既与每幅“画面”的情状相关,也构成了“观画者”即作曲家本人的主观视角。

     

        俄罗斯历史的悲剧性在穆索尔斯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改编了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用音乐揭示了沙皇鲍里斯心理,也体现了人民心理,并凸显了二者的尖锐对立。主角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百姓哀伤的祈祷与声响洪亮内在空虚的赞美合唱,都达到了俄罗斯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强度。

     

        令人痛惜的是,穆索尔斯基当时遭到的批评远多于赞赏,那些被后世作曲家珍视的创新在当时被视为错误、外行,这使他常将作品搁置。情感上的失落使他越来越感到孤独,酗酒加上疾病,促发了他的早逝。他去世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按照草稿做了补充完善,却因审美上的差异将穆索尔斯基的天才笔触磨平,幸好后来又由肖斯塔科维奇做了重新编定。

     

        (《人民日报》7.7 周小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