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物种,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软体动物以及线形动物,都有同性伴侣以及同性交配行为。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动物学家克劳迪亚·沃斯切尔认为,与个体的颜色、身高等特征不同,性取向不是简单的遗传,子代中同性恋个体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如同其他性格特征,成为同性恋的几率因个体而异,社会、环境都可能对这一几率造成影响。
沃斯切尔将乌鸦作为典型案例。在欧洲绝大多数地区,两只乌鸦结伴,成为凶狠的领地守卫者。但在西班牙北部,由于这里食物充足但能建窝的地点很稀缺,这些乌鸦组成大型、互助的哺育团队。当他们将瑞士的乌鸦蛋放进西班牙北部的乌鸦窝中,或是按相反的方向运送,那些乌鸦出生后立即采用了新乌鸦种群的生活方式。在她看来,同性恋可能也是一样,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要说动物界的模范夫妻,灰雁绝对首屈一指。绝大多数灰雁遵守一夫一妻制,它们在成年后通常只与同一只灰雁一起生活,只有在原配去世后,灰雁才会寻找新的伴侣。不过,灰雁的忠贞关系也常发生在同一性别中,据统计,有20%的雄性灰雁是同性恋。
在灰雁种群中,同性恋的比例似乎与性别比例存在相关性。如果雄性数量远多于雌性,一些雄性就会自然结成伴侣。在动物世界中,同样存在着上下尊卑,尤其是在某些等级森严的物种中,单独行动会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和被种群压榨的可能,比如冒险为种群寻找隐蔽处或食物,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相比于没有伴侣,和同性结成伴侣是更有利的生存策略。按照这种解释,动物的同性恋行为也是动物世界中竞争的产物,是趋利避害的结果。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动物的同性恋行为,但其理由各种各样,有些可能只是单纯弄错了对象,有些是为了求爱和交配的欢愉,有些可能是策略性的合作。
(《科技日报》6.25 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