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以整个夏天坐在户外乘凉却不被蚊子叮咬,而另有一些人即便用含驱蚊胺的沐浴露洗浴、且身边从来少不了灭蚊灯,却仍遭蚊子叮咬而奇痒难耐。有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我们身体周围空气中肉眼看不见的化学成分。
蚊子是靠人体释放的二氧化碳找它们叮咬的对象。当我们呼气时,从肺里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非立即与空气混合,而是暂时形成类似面包屑那样的团块状气流。而蚊子就跟踪这种气流。利用二氧化碳,蚊子可以锁定164英尺(约合50米)远的目标。
蚊子会跟踪那些二氧化碳气流,并在它们感觉到比正常环境空气的浓度高时保持逆流飞行。当蚊子飞到离一群潜在目标大约3英尺远时,就开始区分每个人的不同情况。
科学家们认为,蚊子选择这个人而非另一个人作为叮咬目标依据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皮肤上微生物菌落产生的化学成分。细菌把人类汗腺的分泌物变成挥发性混合物,通过空气进入位于蚊子头部的嗅觉系统。这些混合物的化学气味很复杂,含有300多种成分,而且因为基因变异和环境不同,因人而异。
研究发现,皮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男性往往比皮肤微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男性少招蚊子叮咬。而且皮肤微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男性,他们皮肤上往往有下列几种细菌:纤毛菌、代尔夫特菌、放线菌Gp3和葡萄球菌。相比之下,有多种多样微生物的男性,在他们的皮肤上往往有假单胞菌和贪嗜菌。这些化学气味的成分存在细微差异,这可以解释一个人遭蚊子叮咬多少的巨大差异。
(《参考消息》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