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儿童画里难见“儿童”

    《 文摘报 》( 2019年07月09日   01 版)

        首届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展日前在京落幕,781件出自幼儿至初中年龄段孩子的作品被展出。正当普通观众为孩子们的作品感叹赞赏时,不少关心儿童成长的专家却发现了问题:虽然作品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但却逃不出几种熟悉的图式,高度的似曾相识在幼儿和小学年龄段参展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重复并非是画面一模一样,而是孩子们都在模仿以往被认为优秀的儿童画、或者成人认可的图画来“创作”。是儿童想象力不够吗?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力远比成人天马行空,儿童美术的表达也本应远远多于成人的表达。但丰富的想象力为何在作品展中难得一见?

     

        来自画展的统计信息显示,绝大多数孩子来自非艺术家庭,孩子们艺术之路的引导者正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艺术培训班。一些对儿童艺术想象力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的培训者,正在成为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杀手”。蝴蝶的外形像是“3”、外星人的坐骑是盘子形状的、要体现童真就得把画面画得色彩斑斓……这些约定俗成的图式,在许多孩子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被固化在脑海中,透视原理、素描这种最好在初中以后才接触的知识和技法,早早出现在孩子们的画笔下。急于求成、过早干涉、刻意引导,直接导致在许多儿童画里看不到真的儿童。

     

        艺术是什么?有人说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炫耀,发自内心想要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儿童画是无法被教的。那是孩子们炫耀自我,分享心思的独特“日记”。若这些“日记”过早参考模式化的范文写出来,还有真的美吗?

     

        (《北京日报》7.4 李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