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15日 星期六

    北京“点亮”夜间经济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15日   01 版)

        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深夜经济”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灯火辉煌、红肥绿瘦、推杯换盏、呼朋引伴……这样的场景似乎和现实有些距离。

     

        日前,商务部门出台了《促进餐饮业发展项目申请指南》等文件,对“夜间经济”有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引,支持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鼓励餐厅夜间延时经营。   

     

        文件规定,对于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支持5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元。

     

        “深夜食堂”到底长什么样?这份指南也做出了描绘:“深夜食堂”项目营业时间一般应至少到每天晚上12时,夏秋季可适当延长,同时包含24小时经营店。“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长度一般不超过100米,餐饮企业数量一般不少于20家,形成集群效应。

     

        经过半年多的市场酝酿,我们看到,北京三里屯、簋街等“老街”焕发着生机;顺义祥云小镇、海淀食宝街、朝阳合生汇等新兴的“深夜食堂”正在夏日里不断生长。

     

        营造氛围最重要

     

        每天消耗7000斤小龙虾,3000斤辣椒、3900斤食用油……簋街“胡大”饭馆的情形不可谓不壮观,这家老店目前已经在簋街有4家连锁店。“做深夜食堂,需要外部氛围和内部提升共同发力,才能起到良好效果。”胡大饭馆总经理郭冬这样说。

     

        走进“胡大”三店,这里与一般的小龙虾店不同,就餐环境优雅,温度适中,餐桌一尘不染,服务员热情而细致。总部办公区的培训室,一场员工之间的剥虾技能服务比赛正在进行。郭冬说,在“胡大”这样的比赛经常可见。

     

        除了开发更好的菜品服务消费者之外,郭冬提出,对于夜宵,吃仅占六成,环境服务还占四成。因此,在门店内部设计上,“胡大”从细节出发,做到整体提升。前两年,“胡大”给新装修的店面全部安装了新风系统,让消费者在吃好的同时有良好的环境体验。此外,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细节也都有专业的公司进行设计和调试。

     

        除了内部提升外,郭冬还提到,整个商圈的“夜间经济”氛围非常重要,没有氛围,单打独斗的一家店很难做起来。“胡大”地处簋街,这是北京首个24小时营业的特色餐饮一条街。目前簋街120余家餐饮企业中七八成商家都能做到通宵经营。簋街商会从去年开始打造“北京簋街不夜节”,今年也将继续。

     

        郭冬还说了一个细节,让商圈亮起来是营造氛围的好办法,“尽管有时凌晨4点之后关店歇业,但店内的室外照明都持续整晚,营造出这是一条不夜街的整体氛围。”

     

        离不开集聚效应

     

        位于五道口商圈华清商务会馆里的“花酒”酒吧,是一家后起之秀,去年9月刚刚进驻这里的夜间商圈,从晚7点营业至凌晨2点。由于独具匠心的布置装饰,以及吸引人的小清新元素——花、猫,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了一家网络口碑极佳的小酒吧。

     

        与五道口夜间商圈主流的大学生消费人群一致,这家酒吧的老板同样是大学生,四位来自清华的理工科博士。近日,记者对“花酒”店主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经营者,对于夜间商圈的配套怎么看?

     

        店主:五道口商圈的形成都是非常有集聚特点的。就像我们是做酒吧的,但是周边吃的地方也是很多很多,还有其他一些玩的地方。只有集聚,才可能发展。我们正在计划开分店,所以也看了很多其他地段的情况,原本看过知春路北航附近地段,没有像五道口这样的集聚效应,一条深巷里啥都没有,也没吃的地方,所以放弃了。后来就往青年路考虑,感觉那是“夜间经济”的一片蓝海,非常有潜力。

     

        记者: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夜间经营成本最“吃力”的环节是什么地方?

     

        店主:在北京开店,无论白天营业或是夜间营业,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房租和人力,而人力成本的高低也往往取决于其房租的成本。另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于夜间客户群体需求的界定上,也就是说,大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决定了一家店的生存。

     

        记者:你们摸透了夜间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了么?

     

        店主:我们曾经花了两个月时间,给店里的所有客人做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是情侣多还是朋友多等等,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目标群体定位是二三十岁有一定经济能力比较小资的女性。

     

        多元化经营弥补成本

     

        位于崇文门商圈内西花市大街134号的新华书店(花市店),已经有47年的历史,不过,这家老店这两年正成为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打卡点。因为在2017年,这家店开始24小时营业,成为全北京第三家24小时书店,这也是新华书店在北京50多家分店中率先“试吃螃蟹”的一家。

     

        花市书店经理李莉说,“我们想营造的氛围就是读者随时来,我们随时在。”但要24小时随时服务读者,必定要付出成本,尤其是夜间的支出。人工夜间的工资比白天高出30%。但是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开门这段时间所产生的销售额,大概只占一整天销售额的5%左右。这样看来,夜间营业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成正比。如何平衡夜间产生的成本?花市书店想了个妙招,今年3月份,店内就在进门左侧开辟了一个多元化产品经营区,引进文创产品进行售卖,产生的利润就用来弥补夜间成本。

     

        另外,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书店,营造“夜间经济”的氛围,书店还主动走到读者群中。他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花儿群”,里面有300多名成员,全都是周围社区的居民,也是书店的老客户。李莉说,他们正在酝酿一种“私人定制”的阅读服务方式。“举个例子,一位读者想参加某种考试,我们书店可以帮他提供所有考试需要的教材,让他在店内的专属空间学习备考。”

     

        在李莉的经营理念中,“夜间经济”不仅仅单纯是夜间的经营行为,得全盘考虑书店的整体发展。李莉说,作为一家国企,新华书店开展24小时营业试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她更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

     

        (《北京青年报》6.10 武文娟 蒋若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