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1896.9.9-1986.1.16),《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民主人士身份活动,做的却是共产党的事。实际上,他193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受中央特科直接领导的特别党员。直到1979年中央统战部公开他的党员身份,许多谜团才得以解开。
白色恐怖下的特别党员
1933年,是个风雨如磐的年份。国民党在发动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同时,加剧了对国统区的文化“围剿”。4月23日,北平文化界举行李大钊安葬仪式,30多人被捕,随后又有几千青年被捕,共产党员洪灵菲,“左联七常委之一”被害。
1933年年初,以牧师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张庆孚,通过一个叫张志让的律师与胡愈之取得联系。张庆孚长得胖,人称“张胖子”,任左翼社会科学联合会书记。胡愈之得知他是中共党员后,同他作过几次长谈,表达了入党愿望。张则要求胡为党提供情报。于是,胡愈之通过邹韬奋和职教社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动向,利用张志让与国民党要员孙科相识了解国民党的情报,通过保障民权同盟的法律界人士了解国民党政府司法方面的信息,通过在《申报》编辑部工作的二弟胡仲持搜集各种信息。他把搜集到的政治情报报告给张庆孚。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核心人物杨杏佛遇害不久,地下党员宣侠父主动找到胡愈之,要他隐蔽起来,把《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事业尽量保存下来,避免遭到更大破坏。
1933年9月,张庆孚正式通知胡愈之,中央组织部已经通过决定,吸收他入党,作为特别党员,接受中央特科直接领导,不参加基层组织生活,只和张庆孚单线联系,在公开活动中不以共产党员身份出现。
周恩来的“天作之合”
早在1912年,由家里做主,胡愈之与姑表姐罗亚琴结婚。1914年,他离家到上海,考进商务印书馆。此后,胡愈之长期过着单身生活。尽管不断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没有成功。
1940年7月,胡愈之从桂林乘飞机到香港。当时他还不知道要给他什么任务。他按照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处长李克农的指示,找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廖承志。廖告诉胡,周恩来决定派他到新加坡担任《南洋商报》编辑部主任,实际上是总编辑和主笔。1941年元旦,胡愈之开始主持《南洋商报》编辑工作。他在新加坡整整工作了7年。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决定把曾经担任过生活书店《妇女生活》杂志主编的沈兹九从新四军根据地调到新加坡支援胡愈之的工作。1941年6月,沈到达新加坡。胡和沈早就认识。早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时候,胡愈之主持生活书店编辑工作,约请进步作者为书店办刊物,沈兹九应邀到生活书店主编《妇女生活》杂志。
到新加坡后,沈兹九同胡愈之一起工作,逐渐产生感情并开始恋爱。
1941年,胡愈之45岁,沈兹九43岁。9月,他们在一个临时租用的海滨别墅举行了婚礼。来宾是一些文化界人士,没有酒席,来宾自带一些半成品菜肴,大家在园子里席地而坐,野餐一顿。几位来宾还陪胡愈之打了几圈麻将。从此,这对革命夫妻一起生活、战斗了45年多,一直没有离开过。沈兹九认为,是周恩来促成了她和胡愈之的“天作之合”。
继续“留在党外”
胡愈之到西柏坡后,见到周恩来副主席时,一见面,周就问他:“你现在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意思是他的党员身份是否公开了。胡回答:“还是秘密的。”他接着向周恩来表达了想干新闻出版工作的愿望。周恩来接着说:“你是秘密的,还是做民主党派工作,如果公开了,就到新华社去。”
几天后,周恩来专门来到胡愈之的宿舍,同他谈了一个通宵,要他安心继续做统战工作。周恩来说:“我们胜利了,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还在后头。统战工作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工作做好。”
从此,他在中央统战部领导下继续做民主党派工作,直到去世。
(光明日报客户端6.12 穆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