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北极神绒牧业研究所的科研展厅对外开放,几十项农牧业生产领域的专利技术揭开神秘面纱。其中,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成为最大亮点。目前,该技术已在内蒙古、甘肃等省份的众多企业中成功推广。
千百年来,在牧民们心里,绒山羊“冬季长绒、暖季不长绒”的观点早已固化,而北极神绒牧业研究所负责人郝巴雅斯胡良的偶然发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我在某个羊圈中,发现了绒山羊暖季长绒的奇特现象,从那以后,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郝巴雅斯胡良介绍说:“褪黑激素是一类主要由哺乳动物第三脑室后壁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吲哚类激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光照信号作用于绒山羊的神经系统,经神经调节传至松果体,可以使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从而启动绒山羊绒毛的生长。我们发现,短光照通过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绒毛的生长;反之,长光照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抑制绒毛的生长。”
多年的研究后,郝巴雅斯胡良团队最终得出结论:在绒山羊绒毛的非生长期,人为控制绒山羊接受日照的时间,可增加其体内的褪黑激素含量和分泌时间,使其在绒毛非生长期提前生长绒毛,从而延长绒山羊整个绒毛生长期。
“它的核心在于利用专用暗棚,再结合限时放牧技术来实现限制日照时间,最终达到提高体内内源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和维持水平,实现新的绒毛产量。”郝巴雅斯胡良说。
在鄂托克前旗的牧场中,牧民们告诉记者:“在自然条件下,绒山羊一年只能抓一次绒;但是光控增绒技术不仅提高了绒毛产量和长度,还能实现一年进行春、秋两次抓绒。”
当地绒山羊养殖实践表明,光控增绒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羊绒产量,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场压力。由于放牧时间由传统的15小时缩短到7小时,可有效减少因放牧时间过长而对草场的踩踏,实现了草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科技日报》5.17 张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