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怎样看待经典改编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23日   06 版)

        2012年,伦敦举办了奥运文化年活动。期间,伦敦环球剧院办了一个戏剧节,用全球37种语言演绎莎士比亚的37部戏。他们自己演了英语的戏,随后挑了36种语言的导演,中文导演就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王晓鹰,排的是《理查三世》。

     

        怎么排这部戏?是把它当作外国故事来排,还是把剧本改成一个中国故事,把名字、朝代都改成我们的?王晓鹰觉得都不行。他当时选择了“组接”的做法,把中国的文化直接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对接,把原先的内容删掉了一半,加了一些《麦克白》的内容,用了很多中国的方式去表达。

     

        在伦敦戏剧节演出之后,没有任何声音质疑王晓鹰对莎士比亚剧本的改编,没有人质疑他用中国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带着一种意外之喜看着莎翁戏剧的内涵被中国思维、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所表达。这是英国人的文化自信。他们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永恒性就在于,它可以跟各时代、各文化、各国家的创作结合,改编根本不是问题。

     

        王晓鹰曾经看过立陶宛和韩国两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对结尾的处理和莎士比亚原著截然不同。莎翁的原意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标志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积极乐观态度,但那两个版本的结尾所表达的,是人群、族群的隔膜、冷漠、对立。仇恨远没有莎士比亚400年前说的那么容易化解。这是当代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感悟和忧虑,也是剧作家写作时的那个“当代”与戏剧演出时的这个“当代”,通过演出“结尾”的处理建立起的一种直接接通,王晓鹰把这种接通叫作——戏剧经典由结尾接通当代。

     

        在王晓鹰看来,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在今天进行重新解读。对经典的尊重与否,不在于动不动它,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它,是否真正地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阐释。

     

        (《解放日报》5.17 吴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