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07日   06 版)

        文物价值在人的行动中产生

     

        周孟圆、杜晓帆在2019年第1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说,西方社会的早期文物保护理念起始于“固有内在价值”的认知。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学者便开始打破欧洲早期文物修复保护的观点,掀起了一场关于文物价值辨析的新思潮。在这场新思潮中,学者反思了自19世纪以来的传统价值观,提出文物的价值不是内在固有的,而是由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赋予和构建起来的新观点。这样的价值新认知,给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社会文化视角,也开始逐步改变着文物修复保护实践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寻找永恒不变的文物价值已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目标,因为文物的价值诞生于行动中,存在于考古、研究和修复保护的过程实践里,在不断累积的经验之中。

     

        清中后期的礼、理之辨

     

        禹菲、姜广辉在2019年第3期《河北学刊》上说,从清初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学术思想逐渐由推崇程朱理学转变为推崇汉代经学,进而推崇上古礼学。凌廷堪的礼学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凌氏试图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提出“舍礼无学”“舍礼无教”“舍礼无道”的主张,乃是一种狭隘的“唯礼主义”。他以《论语》有“礼”字而无“理”字为由,排斥对“理”概念的援引和使用,这对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提高是不利的。晚清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批评他“矫枉过正”是正确的,但他们又提出“穷理者,即治礼之学”,亦欠周延。学术性强而思想性差,这或许是清代多数学者无法解脱的宿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