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守职而不废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07日   05 版)
    许振超

        午时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片繁忙。以观景平台为界,平台以东两个泊位为全自动化作业,自动化导引车、全自动轨道吊等机械设备,在空无一人的场地里自主运转。平台以西为半自动化作业区域,桥吊依次排开。桥吊上,距离地面五六十米处,有一白色房子——那是桥吊司机的驾驶室,也是许振超干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从1984年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就立足本职,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

     

        1967年底,初中毕业的许振超,进入国营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工作。那个年代,进棉纺织厂当工人甚是光荣。可许振超却觉得,推纱太没技术含量,得学点别的知识,就主动向车间相熟的电工讨教。后来,青岛港有个工人想调进棉纺织厂,许振超抓住机会主动和他联系。那会儿,八大样板戏流行全国,许振超梦想着,《海港》里的码头才是干活的好地方。

     

        1974年4月,许振超离开国棉七厂,进入青岛港第二作业区机械四队。彼时的青岛港,装卸作业方式很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

     

        “当时我就想,难道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这种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吗?”许振超回忆说,渐渐地,青岛港进口了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有的设备用不到一年就坏了,还有的酿成了事故。“缺少知识误人误事,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许振超暗下决心,凭着以前掌握的电工基础知识,自学摸索,很快对码头所用的各式电器了如指掌。

     

        伴随着青岛港码头的升级换代,电工许振超被抽调出来,学习如何操作10吨重的门式吊车。日复一日练习,半年后,他的钢丝绳走起来也是一条线,一钩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一点不漏正好装进车皮。这手“一钩准”“一钩净”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

     

        1984年,青岛港成立了集装箱公司,许振超等人想开桥吊。桥吊被称为码头上的“空军”。当不了航空飞行员,码头上的“飞行员”对许振超也有极大的吸引力。桥吊的说明书是英文,他以前学的是俄文,怎么办?他买来英汉电子小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把说明书、电路图摸了个滚瓜烂熟。有一次桥吊出了故障,他楞是把桥吊车上4000多个接头全部拆开检查了一遍,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发现故障点,毅力惊人。

     

        青岛有句俗话:狼上房子,错勤快!“我就喜欢去学一些新技术。别人修东西,我去看,回来自己捣鼓,后来就考上了电工证。技多不压身!”许振超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做个能工巧匠,还是没问题的。而且我从小就喜欢研究机械。”

     

        后来,许振超的维修技术出了名,公司奖励给他一台传呼机,许振超给自己定了规矩,一天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即便如此,许振超还提出了新目标——“15分钟排障”。

     

        言及去年以“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许振超认真地说:“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匠的事儿,也是全国劳动者的事情。劳动者自己得首先尊重劳动,做好分内之事,不能自毁形象、亵渎劳动。您自己尊重劳动、热爱工作了,别人自然也就尊重作为劳动者的您!”

     

        (《文汇报》4.17 付鑫鑫)

     

        (本版图片均为郭红松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