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村里家家住的是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这里提到的“岩博”,就是余留芬担任党委书记的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是余留芬带领乡亲们用近20年的时间改变了贫穷面貌。2018年12月,余留芬入选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名单,被称为“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
1988年,余留芬嫁到岩博,村子给她的第一印象是:“村里的小道,两个人对向通行都要侧着身子;一年四季都要穿雨鞋,因为路上全是稀泥,许多地方还要用一块块石头垫着脚才能走过去。”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余留芬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岩博村的土地石头多、难耕种,种地成了余留芬最怕的事。那时她总是把孩子放在背篓里,一前一后地背到山上,压得她直不起腰来。有一年收洋芋(土豆)时,因为无法将两个孩子同时背下山,余留芬只能挖个土坑,把小儿子放到坑里,等回家卸下洋芋和大儿子后,再跑回去背小儿子。
“当时实在太穷、太苦了,地里刨不出什么东西来,我种地种怕了,就想尽办法摆脱困境。”余留芬回忆道,后来尝试开过饭馆、超市,还给人照过相。由于她有能力、做事公道又热心,乡亲们有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商量。1996年,村里换届选举,余留芬被推选为村妇代会主任,开始参与村里的工作。2001年,岩博村的老支书病重,在大家的劝说和鼓励下,余留芬接棒。
上任后,她为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当时政策没有现在这么好,山里又闭塞,我们没钱、没门路,也不知道找政府,什么都没有。”余留芬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并拿出自家土地,置换给被占用土地的村民,接着又垫上4万元积蓄,用于购买工具材料。“4万块钱拿出去的时候,我就没想着要回来。唯一的想法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路来。”在工地上,她和村民一起搬石块、抡大锤,一次不慎踩空,从路边陡坡摔了下去,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差点瘫痪。住院期间,一批又一批村民带着平时舍不得吃的土鸡蛋去看她。
“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和依赖。人这一生不是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老百姓打动我的点点滴滴,常让我有种奋不顾身的动力,觉得即使付出一切也是值得的。”伤还没养好,余留芬匆匆赶回村里。经过3个多月苦干,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进村路终于修通了。
完成了几辈子村民的心愿,余留芬在十里八村出了名,曾经说过风凉话的村民也信服了。“只有变苦熬为苦干,才是脱贫的出路。”余留芬趁热打铁,带领乡亲们办企业。用林场抵押贷款、发动村民入股,先后建起煤矸石砖厂、农家乐山庄、小锅酒厂、特种养殖场、火腿加工厂,村集体资产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2013年,余留芬将自家财产抵押贷款,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当地1012户群众入股5124.55万元,成了公司股东。
“脱贫没有产业是不行的,光靠政府救济是不能持久的,贫困反弹的时候甚至更糟糕。只有建起产业,老百姓的信心、志气才会跟着起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现在走的地方更多了,她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更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下来,所有困难都是给人生添彩的,哪怕你有过最狼狈、最丑的时刻,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环球人物》2019年第7期 尹洁)
(本版图片均为郭红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