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不负时代,无愧梨园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30日   05 版)
    尚长荣

      京剧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最后达到巅峰的过程。从《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江汉渔歌》到《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创作和演绎的历史人物成为新时代京剧花脸艺术的代表之作。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但京剧舞台上的新创剧目却不够丰富,老腔老调,在年轻人中不受待见,这让尚长荣心心念念要排一出精彩大戏。

      1987年,一位好友向他推荐了发表在当年元月《剧本月刊》上的《曹操与杨修》,作者是未满四十岁的陈亚先。尚长荣看完后,觉得文学性很强,不仅与其他以《三国演义》为范本的剧目有所不同,且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剧本中没有把曹操“脸谱化”,不同于以往曹操“白脸奸贼”的形象。

      于是,尚长荣夹着剧本、坐上火车“夜闯上海滩”,“厚着脸皮”叩响了上海京剧院的大门,没想到和上海京剧院的同志一拍即合。后来又与湖南的亚先先生取得联系,彼此间通过书信沟通,开始了对剧本的修改、打磨。

      从1987年10月到上海,尚长荣与剧组演员一起做小品训练、写角色分析、练功练唱,讨论这出戏的模式、定位,当时在确定这出戏的模式时所有人都煞费苦心——若按照《站栾城》《阳平关》等传统剧目的模式,必定跟不上观众的审美需求。最后,导演在充分展示传统表演技巧的基础上,决定打破传统戏曲的上场师、定场师、影子化白、下场段的模式,让这出戏既有标准的京剧技法,又汲取了西方戏剧的优点;音乐上也作了调整,七弦琴第一次出现在了京剧舞台。

      经历近一年时间打磨,1988年7月初建组。那年夏天,上海格外热,排练场在京剧院二楼仓库旁的房间,没空调,只有小电扇,排练时汗流浃背,“我当时顺口编了一首诗:热浪袭人,汗流满面。屋似烘箱,心烦意乱。求索艺术,忍苦实干。功成之日,体重减半。”

      在上海排演结束后,剧组“赴津赶考”——参加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因为天津的观众很懂戏,所以大家心里也没底。没想到,演出结束,观众认可了,专家认可了,媒体认可了。“作为一个戏剧人,苦排求索近一年终于得到了回报,证明了这样的道路是可行的,非但不是歪路,而是一条康庄大道。”尚长荣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心里都有一种苦排、拼搏的精神,将困难都克服了,一心想将戏排好。正是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打磨出这台风靡全国的《曹操与杨修》。”

      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都是劝人向善的,以前我们都是在听书看戏中接受道德教化,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正能量”。老百姓爱看《廉吏于成龙》,这是一出相当感人的戏。我们每演一次,都会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被主人公那颗正直的心所打动;在《贞观盛事》里,魏征对李世民说:“为官之法,一清廉,二谨慎,三勤苦。微臣身为谏议大夫,又是陛下的钟爱之臣,怎敢不清慎自律,以身作则?”这句台词只要一出来,就能引起老百姓鼓掌叫好。其实,戏不仅仅要唱得精彩,还得给观众留下点什么,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京剧、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人民网4.16 黄维 韦衍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