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家饶宗颐博通古今、学贯中西,被盛赞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他一生的学问和修为,都与父亲饶锷独特的家庭教育紧密相关。
饶锷出生于广东潮州首富之家,其家世代经商,而饶锷却笃志于学,年龄稍长便游学四方,在上海法政学校毕业后,曾担任《粤南报》主笔。饶锷做学问走的是重考证的朴学路数,非常扎实,且工于诗文辞章,熟谙佛典,尤喜谱志,著有《潮州西湖山志》《饶氏家谱》《天啸楼集》《王右军年谱》《佛国记疏证》等。
饶锷虽然继承了祖业,继续经商,但他已看淡了钱财,更重视学问,他给儿子取名宗颐,就是希望儿子效法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将来做一位真正的学者,他也把自己做学问的爱好和方法传给了儿子。饶宗颐将此视为家学,并认为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他曾自述,“我对书画的兴趣在很小时候就被父亲培养起来了……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他还进一步解释道:“因为我父亲做学问的路数,是清朝朴学的路数,所以他很早就要我看一部书,叫作《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我学术的缘分,也是因缘、血缘,别人不可能有的。”从中可见,所有这些都彰显着父教对饶宗颐的重要影响。
饶锷酷爱读书,也酷爱藏书,百方搜购,使家藏典籍达10万余卷,并建有“天啸楼”用来藏书,如此读书就更方便了,常常“发楼上藏书而耽玩之”“尽日夜哦诵”,并加以整理。饶宗颐幼时便被父亲抱到藏书楼上,被浓郁的书香所熏染,因此,也继承了父亲的读书、嗜书之好。
饶宗颐曾这样谈过自己在家中读书的好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因此,中国书的基本种类,我老早就了解了。”有人曾问饶宗颐,为什么你能对经学、佛学、道学、诗词、文史、考古、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目录学等都能深入研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兴趣和那么大的精力?得益于什么?饶宗颐回答:“这得益于我从小便在文化空气中自由‘熏蒸’。我的求知欲征服了我整个人,吞没了我自己。我觉得做学问是一种乐趣。我研究很多很多问题,我学会一种又一种文字,就是为了寻找一件事的根源,我一定要找到原来说的那句话。”
对于儿子浓厚的读书兴趣,饶锷很是欣慰,他所做的就是因势利导:一方面让儿子在书海中尽情遨游,随心所欲地阅读;另一方面,给儿子请了一些书画等方面的家庭教师,还有意识让儿子参与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让儿子在学中做,做中学。诚如饶宗颐所说:“我的父亲写过一本书,是《佛国记疏证》,因为我父亲也通佛学,那时我帮他抄呀或者搞什么,周围很多东西,我的方法也是从我父亲那里学来的。我现在还能背诵出《佛国记疏证》前面的那几句话,开头就是‘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这些事对饶宗颐的影响极大。
饶锷长期埋首读书,身体不是很好,有时不免力不从心,所以他很注意儿子的身体,让儿子从小就培养起很好的作息和养生习惯,教育他从小便能自律。在《文学与神明》一书中,饶宗颐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很珍重。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也一样,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我自十四岁起,学习因是子静坐法,早上沐浴、静坐,然后散步;晚上九时,必宽衣就寝。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
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去世于2018年,无疾而终,享年101岁。
1932年,饶宗颐15岁的时候,42岁的饶锷便因病去世,他留给儿子的是钱物、家学两方面的遗产。饶宗颐和父亲一个脾气,对财物并不看重,在他看来,富贵、贫贱、有钱、没钱都差别不大,但决不受外界的诱惑。就这样,他继承下来的钱财越来越少,而对家学的继承和发扬却越来越卓有成效。
(《中国档案报》3.22 张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