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追问生命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20日   06 版)

        1917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现代艺术展上,法国人马塞尔·杜尚搬了一个男用小便器到现场,结果当然是被拒出展。这个被杜尚命名为《泉》的作品原件,虽然被当场作为废物丢弃,但却为所有未来的艺术家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于是,才有了今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B展厅里的临时面包作坊,艺术家马克·奎恩将烤面包机搬到展厅,邀请现场观众在面团上翻印出自己的一只手,再送入烤箱烘焙,新鲜出炉后安置到墙壁上,与其他人的面包手一起,成为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

     

        此作的灵感来自《圣经》。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马克·奎恩。早在1991年,他创作了一尊特别的雕像。雕塑材料取自他自己身体内部,那是十品脱的鲜血,经过数个月的抽取与存储,再集中一次性地翻模,塑造出自己的头颅形象。这件名为《自我》的雕像,立即引发世人的惊叹,其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原材料取自真实的生命个体。这种创作材料的萃取方式具有极大的宗教隐喻性,因为血液本身正好承载了全部的生命密码,代表生命诞生的全部意义。

     

        马克·奎恩还用铸铜的办法翻制了一个高约三米的巨大“面包手”,树立在展厅中央。这个名为《图腾》的庞然大物,向观众表达了命运天定的隐喻。而他的“迷宫”系列绘画和雕塑作品,则利用了人身体上另一个最常见的部位——手指,将某一个人的指纹拷贝放大,以冷压硅和丙烯制作成一系列卵形布面油画和铜质浮雕。艺术家正是通过放大的指纹形象提醒观众:个体身份原来早已存在于自身,就在一枚小小的指纹之中。

     

        如果说古典艺术家以肖像的形式记录下一个人的生命外表特征,那么在当代,艺术家借助科技手段,将指纹当作DNA的外化形式呈现出来。这不由得引人深思个体身份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迷宫》的主题,生动地点明了身份的不可知性。当观看者的眼睛在巨大的指纹纹路上游走时,时间也参与其中,不禁自问:每个人在生活中是否常常迷失在这种寻找与确立身份的过程之中?马克·奎恩借此探问:“我们能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以及他人?”

     

        纵览整个展览,不难发现,当代艺术的定义在马克·奎恩的每一个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当代艺术超越了人类以往对艺术的所有界定。它凭借对来自生命本体的直觉和反思,借用无处不在的物质材料,结合现代科技,表达出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命本质的追问。

     

        (《北京青年报》4.12 王建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