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缺德的智能骚扰电话,不少用户却感觉骚扰电话这股妖风近来越刮越盛。就算设置了手机软件拦截,有些用户每天仍要被迫接听至少3个“陌生来电”的推销。来电内容无外乎买房卖房、考研考证、原油期货黄金比特币投资、出国留学移民买保险、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就算用户气不过想回拨骂几句都不行,因为对方往往采用虚拟主叫技术,回拨根本拨不通。我们眼看着骚扰电话一个个地拨进来,除了加剧生活不断被打扰的愤怒,却连骂对方几句泄愤都做不到,因为对面压根“不是人”,可能只是一台台AI机器人。
提起死缠烂打的骚扰电话治理,用户第一时间往往想到自力救济——手机安装数个拦截软件,看到标记为“中介”“推销”“骚扰”的来电,果断挂断,接听骚扰电话后第一时间用软件标记,或者设置阻止该号码来电……但单靠黑名单数据库的围追堵截,根本无法与骚扰电话灰色产业相抗衡,新产生的骚扰号码仍在不停地侵扰用户。
手机实名制推动已有数年之久,为何骚扰电话这一灰色产业不仅禁而不绝,反而愈演愈烈?背后究竟牵涉哪些利益链条?究竟是治不了,还是不想治?
根治骚扰电话,无论是靠用户自力救济,还是互联网公司完善拦截黑名单这种非官方行为,显然都难以治本。追根溯源,无论是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还是违规码号的透传,从事骚扰电话行业的无良企业,其实都绕不开运营商这一关。
在拦截骚扰电话这件事上,运营商不应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可以主动出击,构建起拦截骚扰电话的天罗地网。去年11月,工信部就下发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包括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要按照“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语音线路和“95”“96”“400”等码号资源的用户资质审查,规范资源使用。几大运营商应当有舍小利、成大义的气魄,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拿出对自己动刀的勇气,肩负起根治骚扰电话的重任。
(澎湃新闻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