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平“语”近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07日   06 版)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学界素有“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之说,正说明文艺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古今中外,也只有那些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传世之作。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以《文心雕龙》中的这句话,深刻地提出了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心声、引领时代前进的问题。

     

        【原典】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释义】《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书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论述了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针对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著名论断。

     

        刘勰认为文学会随着政治的兴衰而发生变化。如唐尧时代,教化普及,所以百姓作《击壤歌》,儿童们唱《康衢谣》。虞舜时代,政治清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唱出了《南风歌》,群臣也和他同唱《卿云歌》。成汤圣哲英明,因而出现了《诗经·商颂·那》中的颂词。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民歌,便反映了人们勤劳而无怨言的精神。但周厉王、周幽王时期政治黑暗,因而《诗经·大雅》里的《板》《荡》等诗便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于是出现了亡国哀痛的《王风·黍离》。可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作品的倾向,就是政治生态的形象反映。

     

        (连载一〇五)

     

        (《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