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取消对加利福尼亚州高铁项目的9亿美元拨款,并考虑采取法律行动,追回过往发放的资金。这标志着加州高铁项目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反复后终于寿终正寝。
加州高铁是美国“高铁梦”难圆的一个缩影。美国是世界上铁路建设起步最早,分布最密集的国家,也是全球高铁的首倡国家之一。早在196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高速地面交通法案》,要求发展高速铁路。1969年,美国第一条高铁、设计最高时速240公里的华盛顿至纽约“城际快车”通车,并成为美国高铁的骄傲。但此后因运营不顺、线路老化等原因于2006年停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铁无论从规划、投资还是运营来看,都远远落后于欧洲、日本和中国。
福布斯网站刊文分析了美国“高铁梦”难圆的四大原因。
一是人口密度。这是制约高铁在美国生根的最重要原因。美国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比如美国第四大城市达拉斯的人口密度还比不上中国的河北省。
二是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除了纽约等极少数城市外,美国城市大多铺得很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单一市中心,居民住在独栋住宅,通过汽车上下班,同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这使得即便高铁开通,居民不仅需要开车前往本地高铁站,到达目的地后仍需要开车前往目的地,从而增加交通成本。
三是全国人口分布。美国人口密集区域大部分在相对分离的东、西部沿海,以及中北部大湖地区和南部墨西哥湾地区,而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则人口稀疏。这使得建立全国性的高铁网在美国成本极为昂贵,从而制约了交通企业发展高铁的积极性。
四是综合成本高昂。美国土地和房产价格贵,占地面积大的高铁面临天价拆迁费用的问题。此外,美国人工、配套等成本也很高。
同业竞争激烈也是美国高铁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美国是世界上公路和机场最多的国家。美国首都华盛顿前往南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非节假日往返机票只要300美元左右,而如果通高铁,车票不会更便宜。美国人也很喜欢一家人驱车几小时,前往附近的城市度假,因此城际高铁的需求没有亚洲和欧洲那么旺盛。
(《文汇报》2.21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