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海岛滑坡产生的破坏性海浪,产生海啸的地区与地震带一致,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海沟岛弧地带,日本是海啸发生最多的国家。一般认为,中国大陆沿海周边没有非常活跃的地震带,宽广的大陆架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因此中国大陆面临的海啸风险很小。
有些学者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古地震的分析认为,渤、黄、东海发生本地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不大,琉球群岛8.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需要8至12个小时才能到达中国沿海,其引起的最大浪高也仅有0.2至0.8米。
但是,有学者考查古籍史料发现“海啸”并不少见。例如,公元171年和173年渤海莱州湾、1498年江浙一带、1604年福建泉州、1668年江南和上海、1707年浙江、1854年江浙一带均有发生“海啸”的文献和地方志记录。但由于文献中记载的“海啸”与当代语境下的海啸不是一个概念,学者们倾向性的意见是:渤海、黄海、东海的海啸风险比较小,在过去两千年中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强的海啸。
南海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南海共发生过13次“海啸”。最早的一次发生在1076年11月,《宋史》和《潮州府志》中均有记载。
2019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立广教授和谢周清教授课题组,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封面文章《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这个成果揭示了一千年前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南海广东省南澳岛的事件。
广东省的南澳岛孤悬海上,2015年,课题组在筑海岸防护墙时挖出的剖面上发现了宋代的陶瓷碎片、破碎的瓷器。此前工人们还在此发现了一个略有破损的花岗岩石臼,石臼与瓷器碎片、海沙、贝壳和动物残骨混合在一起。在澳前村宅基地内也可见类似含有宋代陶瓷碎片的海啸沉积组合。用碳14方法测定了地层中的残骨、贝壳和植物残体的年龄,基本确定冲击南澳的海啸的年代是公元1076年。
海啸导致了南澳宋城的毁灭,南澳岛文物遗迹的数量在海啸之后显著偏低,南澳岛西北端的两块摩崖石刻记载了公元1113年过往商船给岛上捐钱挖井的历史,这一记载可能暗示了当时南澳岛经济衰落,水井等设施溃败的状况。历史文献中没有这一时期的战争记载,因此海啸破坏是对文化衰退最合理的解释。从1076年到1575年南澳建镇,是南澳文明衰退的500年,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留下明显的文化遗存。这很可能是海啸影响的结果。
(《北京日报》1.30 孙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