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孙家栋,这个与中国航天紧紧相依的名字,也和许许多多的荣誉连在一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14808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孙家栋星”……
如今年近九旬的他还会亲自来到发射场,和卫星发射一线的科研人员一起。每次只要有孙家栋来到发射现场坐镇指挥,发射试验队的队员们都是既热切期待又难免有些紧张。期待的是有孙家栋在,心里就先踏实了一大半;紧张的是只要有一点小瑕疵,就逃不过他的“法眼”,被当场揪个现行也是常事。
在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
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一下子就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
等到孙家栋从卫星下面爬出来,一旁的试验队员们赶忙上前搀扶,孙家栋则摆摆手说:“卫星没事儿,能用!”一句话,就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几十年来,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挫折面前,他总是愈挫愈勇。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凭着这个信念,他为了大局抛弃了个人顾虑。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在最初的震惊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失败的原因。1年后,一颗新的人造地球卫星腾空而起。
2009年3月,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钱老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时针拨回15年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孙家栋说:“如同桌子与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而椅子矮了,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以把桌子的高度降低,就看哪个更方便。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经济参考报》1.28 胡喆 荆淮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