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十多岁的孔大伯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被家人送到医院就诊,由于腹部没有明显压痛,再加上腹泻,家人都以为老爷子得了肠胃炎。在医生问诊中,得知孔大伯患有房颤,马上通知其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发现他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栓塞,简单来说,就是他的肠子“中风”了。
河南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医师何立刚介绍,人的心脏分为心房、心室,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就像正常运转的水泵,通过规律的收缩把血液压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而房颤患者心跳时颤动、不规律,以至血流形成旋涡,容易造成血栓。
血栓是有形的血液凝块,黏附在心脏的内壁或瓣膜上,随着心脏的跳动随时可能掉落,顺着血流到达身体某个部位,堵在哪里就在哪里形成栓塞,堵到肠子的血管中,就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栓塞,也就是“肠中风”。一般来说,动脉栓塞多发于大脑和四肢,内脏栓塞发生的概率约为5%。
需要警惕的是,“肠中风”的死亡率高,为70%~100%,由于早期的表现不明确,发生概率较小,不易诊断,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出现了肠坏死。房颤患者出现“肠中风”,一般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腹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且没有明显诱因。通常情况下,患者无法说出具体疼痛位置,表现为全腹疼痛,有的病人会形容为绞痛。初期除了腹痛一般没有其他症状,简单来说,就是症状很重,体征很轻,而且患者的疼痛是持续的,不会缓解。
第二,出现腹泻、呕吐、腹胀。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往往肠子已经坏死,肠子无法发挥正常的排毒作用,大量吸收毒素。这时患者心跳过快,达100次/分以上。
从发病到肠子出现坏死,时间仅为10~12小时。何立刚提醒,房颤患者如果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血管科检查,把致命的问题排除,再去其他科室做相关检查。
(《大河健康报》1.22 刘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