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广为流传的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如果这棵树是一棵歪脖树,这朵云是一朵乌云,这个灵魂自己还粗鄙着呢?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期末考卷上出现了多道与课程内容无关,甚至令考生感到被侮辱的试题:“你与异性有过性交往吗?艾滋病好在什么地方?”“你将来想要小孩子吗?你想断子绝孙吗?你要不要借一个好的种?”据了解,出卷人为学院院长,并且此前在其他课程考试中也出过类似题目。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责成该校对存在问题立即整改,三名涉事人员已被撤职。
期末考试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提供依据。但“你与异性有过性交往吗?”“你想过为国家的未来而吃饭,为国家的未来而生孩子吗?”……此类窥探个人隐私、逻辑混乱、三观不正的题目出现在大学期末考卷上,究竟与什么知识点有关,又能激发学生什么样的思考,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有一点是清晰的,试卷题目和用语之粗鄙和浅陋,恰恰暴露了出题者的无知、无趣、无德、无畏。这些问题必然久久盘旋在出题人的脑海中,最终喷薄于学生的试卷上。这样的考试是借学生积累学分的压力,绑架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考,甚至将试卷等同于“供状”,强迫学生“交代”涉及隐私的心理活动,完全是反文化的,不仅不能教人育人,只会误人害人。
教育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事。任何考试都需要规范的流程,包括成立出题小组、拟定题目并通过讨论、辩证才能送达学生手中。这样的试卷竟然可以出现在学生手中,恰恰暴露了试题生产流程的严重疏漏。如果是经过了相应的程序而依然照出不误,就说明这个程序和机制本身存在问题,说明学校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标准存在着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校的考试出现了新的命题趋势,出题人不拘泥于考查书本知识点,想把试卷出得活一些,更贴近当下生活。一些试题要求学生“主持一个饭局,请《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吃饭”“结合个人姓名,论证《西游记》是自己写的”“用五块钱的创业基金,在有限时间内最多能赚多少钱”,虽然引起广泛争议,但教育专家认为只要能结合专业的基本要求,注意“花式”试题在考卷中的权重,倒也无可厚非。此次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魔幻试卷,究竟难堪了谁?答案应该很清楚了。
(光明网 1.24 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