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我们需要怎样的仪式感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29日   03 版)

        年节临近,各种“表示”如火如荼,无时不在人们心中萌发、燃烧、绽放,诸如走访、慰问、总结、表彰、祭祖、团拜等等,似乎样样都很重要,不可或缺。这或许就是当下舆论所强调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国家需要它,表达一个国家的尊严与希望;社会需要它,表达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个人需要它,表达自己内心的各种愿望与需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仪式感如以节日的形式出现,可不必推敲,按常规表达即可;若因人因事而异,如婚丧嫁娶、恭贺慰问之类,则既不可随意而为,潦草从事,也不能刻意为之,矫揉造作。否则,不仅有违萌发仪式感的初衷,而且令人扫兴,贻笑大方。

     

        仪式感之情感表达,是否只是一种“表示”,且如何表示?国家和社会的礼仪活动,重在彰显某种意义,“表示”的成分自然多一些;个人则不然,是实实在在的表达点什么,还是故作姿态,往往有所计较。老家农村曾有哭嫁的习俗,即女孩出嫁离开娘家前夕,必须坐在闺房,披上红布盖头,面对前来送礼的每位亲戚朋友、邻居乡亲,都要哭上几分钟,表示情有不舍。由于有盖头遮掩,她是真的在哭还是无泪干嚎,旁人无法分辨。有顽童好奇,偷偷溜进其闺房,冷不防猛然掀开其盖头,发现她非但没哭,反而在笑,令大家尴尬不已。不难看出,仪式感多么需要真情实意、多么复杂与微妙。

     

        每逢年节,大家相互走动,以拜年的形式联络感情,领导们也不例外。到老同志、特困户家拜年,除了几句暖心的话,还有一袋米、一桶油、一个几百元上千元的红包。作为政府和单位对群众的关心,这些也许是必要的,但在这些“表示”之前,不妨做些调查研究:对方所需所急是什么?“表示”之后,是否可能引起下文?若有,该如何帮助他们?对此如毫无准备,这仪式感就意义不大。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过年是一种最典型的仪式感,它是把时光折叠一下,然后伸展,然后再折叠一下,再继续伸展。过年与平时的不同,就在于生活在这几天闪光发热,显示出不同于平常的意义。领导者联系群众、关心和爱护群众的仪式感,如能使群众真正像过年过节一样,与平时不同,当然不错,但也应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过年过节之外的更多日子过好,让时光折叠一下之后更舒心地伸展。

     

        (《检察日报》1.23 周理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