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是所在国家以及博物馆的骄傲。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代表社会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镇馆之宝”是怎么产生的呢?
馆中“之最”
所谓“镇馆之宝”,往往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常常有着难以比拟之最。
专家们选择“镇馆之宝”,更多的是博物馆之间的横向比较,如青铜器与青铜器比,或许在各博物馆的比较中,它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之最”,如“后母戊方鼎”的最重;“曾侯乙青铜编钟”的最大;或许没有某一方面的“之最”,可它是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如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论重量,不及“后母戊方鼎”,论规模,不及“曾侯乙青铜编钟”,但它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又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因此,“东汉铜奔马”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无疑义。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反映出的社会对它的认同,有着丰厚的学术含量,重要的艺术价值,突出的历史地位,比如《蒙娜丽莎》。虽然达芬奇创作了包括《最后的晚餐》在内的众多举世名作,但人们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是给予了特别的认同,这是因为它在达芬奇整个作品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尽管它没有《最后的晚餐》那样巨大的幅面和丰富的内涵,可是,如果没有《蒙娜丽莎》,达芬奇会黯然失色。
镇得住的故事
作为博物馆的最具代表性藏品,都有特别能够镇得住的内容以及相关故事。
在荷兰国家博物馆中,镇馆的伦勃朗1634年36岁创作的《夜巡》,是伦勃朗一生所画500余幅作品中最特别、最重要的一幅。该画以舞台剧的方式表现了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成员的群像,射手们各自出钱众筹请伦勃朗创作。可是,完成之后射手们却不满意,因为每人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光线明暗等等都不尽相同,由此他们发动市民们不择手段地攻击伦勃朗,最终酬金也由5250荷兰盾削减到1600荷兰盾,最为严重的是,此后很少有人再找伦勃朗画集体肖像,画商们也疏远了伦勃朗,使得这位伟大的荷兰画家63岁时在贫病中去世。该画一直被荷兰王室所收藏,直到19世纪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成立后成为该馆的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方鼎以重达832.84公斤,成为中国青铜器之王。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为防止方鼎落入侵华日军手中,又被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劝说藏家把方鼎上交政府,于是重新出土后的它被运到南京,并于1948年首次在南京展出。1949年,方鼎拟被运往台湾,因为飞机舱门宽度不够上不了飞机,又回到南京藏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方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汇报》1.10 陈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