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康曾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作为古代中国文人的必修乐器,琴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两句话体现,一句是“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另一句是“君子以琴书自娱”。
古人重视琴,因为其内涵博大精深——古琴身长多为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宽6寸,象征六合;厚2寸,寓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13个“琴徽”,象征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与锣鼓钟磬等乐器相比,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分3种,象征天、地、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琴的身上,体现得几近圆融。
湘楚大地可谓古琴的故乡,湖南省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收藏古琴较多、质量较好的博物馆之一,独幽就是这些古琴中的一件“鸿宝”。独幽造于晚唐,琴式为“灵机式”,通长120.4厘米、琴额宽20厘米、琴尾宽15厘米,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琴面黑红相间漆,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此年号为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
年代久远的琴身上,会有断纹。它们是琴身岁月的见证,时间愈久,断纹愈多。明代陈仁锡在《潜确类书》里写道:“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或一寸,或半寸许;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独幽琴身上则显现了梅花断、蛇腹断、牛毛断等5种断纹。历经千年,它依然可以弹奏出动人的音乐。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藏过独幽。王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被世人称为“船山先生”。在石船山上,王夫之搭筑“湘西草堂”。传说他住在湘西草堂时,常看到庭院地底发出一道碧光,阴雨天时特别明亮。有一天,他顺着碧光出现的地方挖下去,掘地数尺后看到一个石匣子,打开匣子,里面出现一个用锦绣罗缎织就的套子,其中装着一个3尺多长的物件,细看之下,竟是张古琴——正是失去踪迹几百年的独幽。来历如此不凡,王夫之因此将其珍藏于拱璧之间。他的诗文集中有一首《九昭》,提到此琴。诗云:“附云门之青瑟兮,悼倾耳之独幽,改繁声以申悲兮,介师延而相将。”寥寥数句,勾勒出他晚年著书立说时以琴为伴的场景。
民国时期,独幽被湖南琴家李静珍藏。李静在天津的居处有一个“独幽琴室”,足以看出他对此琴的重视程度。据说,李静以千金购得这张传世名琴,并请了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诗有四句: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里万籁沉。不是船山留手泽,谁侍玉振太和琴。
1948年,李静与友人外出,偶遇湖南名流周鳌山等人。周鳌山手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回家后,李静写下日记:“周氏出王船山手钞噩书见示,匀秀刚健,有如其人,惜未能罗致伴吾独幽也。”周鳌山那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可惜我不能搜罗来和我的独幽作伴啊。
20世纪50年代,独幽归入湖南省文管会,195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名琴与名士,总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历经沧桑的独幽,永远不会缺少知音。
(《环球人物》2019年第2期 王晶晶)